本文为清末黄登甲(黄显富之子)母亲陈老孺人60大寿的祝寿词。
一
余不敏,筮仕兴文,凡邑之忠孝节义有关名教者,莫不咨请褒崇,以为世道人心劝。而桑梓之寿考耆年、义夫贞妇,犹未能表厥轶行,窃隐憾焉。然母一念及,未尝不穆然想见其为人也。如吾乡之陈孺人者,婺宿储精,纤阿炼魄,廿年分镜,苦节抚孤。靡他矢柏舟之誓,坚贞励志;芳型扬彤管之休,德貌言工。生平之著美璇闺者,都人士咸以陶韦方之孺人,足可以为闺阃式。今已年逾六秩,苦尽甘来,令嗣奋毛羽于云霄,诸孙蕴声华于珠斗,孝友一家,滋大可卜。此即龙章锡宠,凤诏承恩,亦其宜耳。彼琴堂飞四字之旌,闾里上千秋之颂,又何疑焉?憾予一官匏系,千里杼词,其风范未能尽阐,而气节实所乐闻,故敬呈薄礼,遥致俚言以祝云。
特授叙州府兴文县儒学正堂本邑乡进士姜佐周拜撰。
译文
我这个人不算聪明,在兴文这个地方做官。凡是县里那些对忠、孝、节、义有关社会风教的人和事,我无不都去申请表彰,希望能以此来劝化世人,改善社会风气。但是,对于家乡那些长寿的老人、有义气的丈夫和坚守贞洁的妇女,我却没能表彰他们的事迹,心里一直感到很遗憾。不过,每当我想起这些人,内心都会肃然起敬,仿佛能看到他们高尚的品格。
就像我们家乡的这位陈老太太,她就像是天上的婺女星一样汇聚了精华,又像月亮女神一样磨炼出了高尚的魂魄。她丈夫去世二十年来,独自一人坚守节操,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抚养成人。她像《诗经》里说的那样,立下“柏舟之誓”,绝不改嫁,意志坚定,品格高尚;她美好的风范和品德,足以在史书上留下美名,无论是品德、容貌、言谈还是女红,都堪称楷模。她一生在闺阁中表现出的美好品德,城里的士大夫们都把她比作古代的贤母陶侃之母和韦逞之母,认为她完全可以成为所有女子的榜样。
如今,她已经年过六十,总算苦尽甘来。她的儿子奋发有为,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孙子们也才华横溢,前途光明。一家人孝顺和睦,家族兴旺的未来可以预见。就算现在朝廷下旨对她进行表彰,那也是她理所应得的。那么,地方官府为她树立牌坊,乡里的人们传颂她千古的美名,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遗憾的是,我身为一方官员,公务缠身,身在千里之外,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把她的风范事迹全部阐述出来。但她的高尚气节,实在是我乐于听闻的。所以,我恭敬地献上微薄的礼物,并写下这几句朴实的话,从远方表达我的祝福。
二
纪其斯文,在于道光元年岁十一月十七。惟祝我母初度之辰始作,及今成丰十年首夏望五,已四十年矣,余亦七十有七,老将至矣。因仲子登甲京地归省,命将斯文录垂是壁,无非昭示来许,当思我母青年苦节,任其肝脑涂地,保全孤儿聚首斯土,以至於斯。恐或后之元元子孙,随其时殊世异,弗能体贴从事,故录书之,俾其览于斯文者,能不感慨系之焉。
译文
这篇文章写于道光元年十一月十七日。我最初是为了庆祝母亲的生日才开始写的,到如今成丰十年首夏望五,已经过去了四十年。我也已经七十七岁了,快要老了。因为二儿子考中甲科后从京城回来探望,我吩咐将这篇文章抄录下来悬挂在这面墙上,无非是为了向后来的人展示,希望他们能想起我母亲年轻时坚守节操,不惜牺牲一切,保全孤儿们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团聚,直到今天。担心后世子孙随着时代变迁,不能理解并继承这种精神,所以写下这篇文章,让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够不由自主地产生感慨。
我父谒墓思亲,四言古风一首:
天有昼夜,人有死生。
同一大梦,有重有轻。
轻似鸿毛,重如琨岗。
琨岗蕴玉,列于庙堂。
有怀二人,德媲珩璜。
承先启后,为邦家光。
处顺若常,处逆弗变。
乃松之筠,乃竹之箭。
孙儿主事,不肖仲男。
褒封父祖,司命云南。
喜报来前,敢莫是梦。
是梦非梦,尚有翁仲。
登甲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