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川剧的守望——南江县长赤镇川剧团

日育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川剧像是一条潺潺流动的河流,从古至今,在巴山深处世代传承。在很多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泡一杯茶,看一场戏,人生之乐不过如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川剧逐渐边缘化,很多川剧团解散。曾经在南江县长赤镇逢场或节庆庙会,锣鼓铿锵、川腔萦绕的场面也渐渐消失了。时过境迁,近几年,长赤镇一些川剧爱好者自发成立川剧团,恢复了演出,他们表演的川腔川调,成了当地文化生活的一种风景。

2014年初,长赤人唐顺远决定组建川剧团,一是完成自己的梦想,二是让当地老百姓有戏看。为此,他和另外一名川剧爱好者李永春共同商量成立川剧团。为此,唐顺远骑着摩托车到南江县和平、红光等乡镇寻找以前的川剧演员。

一辆摩托车,一腔川剧热血,唐顺远这一路找得十分辛苦。没有路,他就跋山涉水不辞辛劳步行到川剧演员家里;下雨天,摩托车没法骑,他就光着脚在泥泞路上前行。由于很多川剧老演员外出打工,他常常扑了空。后来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他联系到了红光镇川剧演员张群香,这是唐顺远找的第一个川剧演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找了10多名川剧演员。2014年7月,唐顺远用自己的积蓄购置了一些常用的道具和服装,这个“草根”川剧班子终于组建了起来,名字就叫“长赤镇川剧团”。

成立初期,川剧团的发展并没有那么容易。没有排练场地就在家里排练,时间久了常常受到家里人的埋怨和邻居的投诉,无奈之下,租了一个场地排练。虽然挫折颇多,但是唐顺远和川剧团的成员们还是坚持下来了。

三个月后,经过排练的川剧团可以“出征”了。第一场演出是在老百姓家里祝寿。团队首演成功像是给他们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让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就这样,他们一边加大新戏的排练强度,一边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到目前,川剧团有固定团员17人,几乎能满足所有常规戏的演出要求。根据生旦净丑,长赤镇川剧团编排了10多个传统剧目,例如《杀狗惊妻》《张浪子嫁妈》《驼子回门》等,同时自编、自创一些传统戏剧,例如《告状》《称爹》《传家宝》等。

为了传承川剧,这群人活跃在乡镇的红白喜事、庙会、庆典上演出,这也是他们能够生存下去的主要缘由,他们没有职称、没有级别、没有正规的舞美灯光,甚至有些都不是科班出身的演员,拥有的只是观众认可的技能。舞台虽然很简陋,但观众热情很高,方圆几里上年纪的老人们一大早就会赶来看戏。演唱一天的收入大约一两百元左右。剧团的10几个人就靠这么点钱苦苦支撑着自己最后的一片天地,守望传统戏剧,初心不改。

同时,川剧面临着演员和观众同时断代的问题,如何将川剧传承下去,最重要的就是吸入一些年轻人,注入新的血液。32岁的姜丽蓉是一位全职妈妈,父亲一直喜欢听川剧。在一次乡镇文艺演出中,她看到了长赤镇川剧团表演的川剧,深深吸引了她,这也是她第一次看到实景川剧演出。从小就喜欢跳舞的她主动报名加入了川剧团,跟着师傅学习唱腔、动作,毫不怠慢。同样,刚刚加入长赤镇川剧团不久的徐文华也对川剧情有独钟。她的父亲是南江县川剧团的一名演员,自小受到父亲的影响,于今年年初加入了长赤镇川剧团,正认真跟着老一辈川剧演员学习。在长赤镇川剧团里,康芯蕊是最小的川剧演员,她的爷爷康术先是这里面第一批团员,唱戏10多年,主演老旦、小丑。

为了传承川剧艺术,长赤镇党委、政府提供排练场地,活动经费等;同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川剧,长赤镇党委、政府为川剧团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每年除了送文化下乡外,也会通过各种活动把川剧送进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川剧。

来自:《巴中日报》 作者:刘旭,有删改

THE END
打赏
海报
乡镇川剧的守望——南江县长赤镇川剧团
日育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川剧像是一条潺潺流动的河流,从古至今,在巴山深处世代传承。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