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巴中名中医王好生

王好生(1882一1963),名天德。(原)巴中县凤溪乡(镇)人,后迁居鼎山场。自幼饱读诗书,两次乡试未中。

科举制度废除后,弃学从医,两拜名师,学满9年,于民国9年出师开业,王对伤寒、瘟病之鉴别法为同道折服。其医德医术,受乡人尊敬,远近求医者常门庭若市,对患病的穷苦人家,一般不收诊费,对个别重病急病而又无钱买药的人,还垫付药费,以后归还与否,听其自便。在出诊途中,如遇人求医,问明情况,确系病危,便不辞山遥路远,立即前去诊治。

民国19年,被聘为县中校医,并与巴城名医刘泽阶同时参加省中医师公会为会员。

1933年10月,川陕省长胜县苏成立后,调任县医院院长。当时痢疾流行,传染军民甚众。他斟酌处方,用中草药熬制大锅汤,进行普遍防治,使全县痢疾迅速得到扑灭。县苏维埃政府奖给玉石烟嘴1个,水晶石眼镜1副,狐皮马褂1件。

民国26年,县南疟疾流行,王大开义诊之门,前来求诊者,一律不收费,施药300副。

王好生素性和善,对人谦恭,既通儒书,又精岐黄。民国30年前后,鼎、玉二山一带,中医形成两派:一主温补,一主湿热。他医法圆通,虽主温补,但不拘泥于补,常于温补药中妙用一二味消导药,俾补而不腻,湿无所羁,温而不燥,热不为祟,故方圆百里,救死挽危,名噪一时。

民国31年,王60大寿时,鼎山乡绅民众赠送黑漆烫金匾1道,上书“代天行道”4字,以颂其医功。

1952年,鼎山区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王被选为主任。主持开办中医训练班,培训一大批医务人员.1954年,已逾72岁高龄的王好生,被推举出席省中医代表会,选为第一届县人民代表。1955年,调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工作,旋任住院部主治医师。

1956、1958年,连续选为第二、三届县人民代表,1959年,受聘为达县地区中医研究所研究员。是时,县医院为照顾其年老体弱,规定除住院部查房外,不再对外诊病。可他却说:“我休眠之日长,报国之日短矣!”仍常为求诊的人看病。于1963年病逝,享年81岁。

THE END
打赏
海报
旧时巴中名中医王好生
王好生(1882一1963),名天德。(原)巴中县凤溪乡(镇)人,后迁居鼎山场。自幼饱读诗书,两次乡试未中。 科举制度废除后,弃学从医,两拜名师,学满9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