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开同志二三事

在县委机关许多同志的印象中,周书记即使不下乡,在机关工作也很少有节假日、星期天,他除了忙工作还是忙工作,从早到晚直到深夜,根本没有八小时的概念,简直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我清楚记得,他经常参加县委的办公会议,大家都下班吃饭了,他却总是下不了班,还有一大堆人在县委会议室楼下等着找他谈事情、汇报工作。周书记对凡是找他的人都一一接待,从不推拖,不管时间长短,都要谈完为止。还有很多时候,机关同志们饭前饭后休息时,就是周书记接待群众来访的时间。他从办公室出来,一边走,一边听来访人谈事,后面还有一群人跟着,一直跟到他的家里,围坐在他的饭桌旁,他一边吃饭,一边听来访人诉说,吃饭的地方就成了他接待群众来访的办公场所。因我当时负责信访工作,周书记个人接待的信访比任何领导都多,基层干部和老百姓向县委的信访大部分都集中到他那里。

群众有事都找他,有话都愿向他说,他对任何来访者都一视同仁、热情接待、不打官腔,该怎么处理当面表态,当面不能答复的调查清楚后回复本人,或者由他本人直复,或者交我处复,总之,要件件有交代、事事有着落,对每封来信他都亲自批阅,交我办理落实,并如实登记。有的还要向他报告结果。按他的要求,我必须每季度向县委和他本人书面报告一次县委的信访工作情况,要求有综合、有分析,有下一步工作意见,要让县委领导从信访渠道掌握到全县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心声。据我所知,包括周书记在内的所有县委领导对信访工作都很重视,持欢迎态度,把它作为一个知下情、识民意的重要窗口,没有反感和抵触情绪,更无压制、封锁、打击、报复的粗暴行为。

周书记是农村出身,是农民后代,尽管身居要职,但生活俭朴,和普通人没有两样,衣、食、住、行从不特殊。他的办公室就是寝室。他家子女多,七八口人就住在公共过道穿行其中、两边竹木结构、又小又潮湿的大杂院里,一人说话,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能听见,十分简陋。县委领导和正副部长们都可吃的中灶,他从不参加,总是和一家大小同锅灶。吃得最多的是稀饭泡菜。他一年四季差不多都是一身浅灰色的斜纹中山服旧装,留着平头,戴草帽、穿草鞋是常有的事,以极普通的身影出现在农村、行走在田间、访问在农家,接触最多的是基层干部和农民,不分男女老少都和他谈得来,都能坐在一条板凳上促膝谈心,没有距离,关系密切融洽,没有官架子。不认识他的人就觉得他是一个普通基层干部,或者工人、农民,根本不会想到他是县委的书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是,检查工作、调查研究必须入户进院、到田间地头,还要亲自进厨房,揭锅盖,看锅里煮的是什么、老百姓碗里吃的是什么,敲柜子看装有多少粮食,还要看猪、牛圈,看饲养管理如何等。周书记的这些作风有效地拉近了他和老百姓的距离,也给基层干部树立了榜样,赢得了普遍欢迎和好评,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愿意接近他,向他道实情、讲真话。

由于他掌握的情况多,客观真实,向干部和群众讲起话来很生动、接地气、吸引人、受人听、有说服力、号召力强,总是收到好的效果,赢得热烈的掌声。也由于他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多,在县委讨论工作时,特别是他分管的农业农村工作时,他的意见往往都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他个人的意见往往就成了县委的集体决策,他的威信也越来越高。

那时,巴中县在整个达县地区乃至全省都是一个有名的农业大县。我记得中央有个农业八字方针是:水、肥、土、种、密、保、工、管,所以农田水利建设显得特别重要,周书记用了不少精力大抓全县的农田水利建设,尤其是化成水库,是全县集蓄水、灌溉、发电、养殖、旅游于一体的最大水利骨干工程,由国家投资、县上投劳,移民搬迁、安置、土石方开挖、堤坝修筑,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周书记亲任指挥长,自始至终抓住不放,年复一年,不定期到工地调查研究,面对面地指导,切切实实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确保了工程进度和质量。当时长住工地的指挥部领导还有贾良培、李开全等同志,贾是县委农工部的副部长,李是县政府农水科科长,他们都是周书记的得力助手,工作得很好。他们长住在工地,长年累月带领数千上万的民工队伍战斗在工地上。

THE END
打赏
海报
周永开同志二三事
我是1960年正月初一调到巴中县委办公室工作的一名干部。我的直接领导是办公室主任张心壁同志,他是一位很有才学的人,他分配我做档案、信访等工作。期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