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公山”“几水”地名考辨

二、几水之名溯源及其影响

几江、几水之名与公山得名缘由如出一辙,同样是因江河随山势曲折迂回呈“几”字状,各地方志多有记述。《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几江,今四川江津市北长江之别称。《清一统志·重庆府一》:江水‘至江津县北,还绕县治。状如几字,亦名几水。’”《蜀中名胜记·川北道·保宁府·巴州》:“有几水。《方舆》云:‘水形如几,奇章县临之。’”王经方《南江古集州衙》诗序:“几水回绕县前,形如几字故名。”李元《蜀水经十四》:“巴江又西南折流为几水。水流曲折如‘几’字,南岸有公山,亦名白鹿山。”陈登龙《蜀水考》:“巴江源出南江县北大巴山……又南过南江县城东为难江,又西南为几水,水曲折如‘几’字也。”《(民国)南江县志·河流志》:“菖蒲涧水自北入,环治城三面,西门沟水自北入,循公山、塔山之麓,波流委折形如‘几’字,故名几水。”

南江县城几水河不仅形似而且量多,“几”字连环竟达五个。清嘉庆年间南江县教谕卫道凝《南江山水道里记》:“南江之水,凡三而已,其自陕南郑县发源者,大小巴山溪水流入关坝河,受小水十余股,经中魁(今长赤镇辖内,疑有误——引者注)、米仓、九龙诸山,二百余里而至县城。水环城郭如‘几’,谓之几水。而所面之山,曰公山。”源自关坝的河流(古称渝水),经县城原东郊观象台至西侧祖师潭,极蜿蜒屈曲之妙,连续组成五个“几”字,蔚为大观。《(道光)南江县志》对“几水”之形胜同样做了非常精到的剖析:“又几水之流,环绕公山,自东北而归西南。就水之来去而论,则左辅山为天门,宜开;右辅山为地户,宜闭。一流一峙,皆由地脉钟灵,故能结撰成奇也。”

千百年来,滔滔几水,奔涌不息,哺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南江儿女,他们有的以“几水”为自己珍爱的文集命名,如几水上游洋潭河(今属桥亭镇)的岳贞,“岳贞字石斋,顺治甲午举人,官户部员外。康熙分经得张玉裁等,多知名士。己酉秋典试京闱,明年捷南宫者八十余人,咸谓得人之盛,未有如是科者。后出守天台、邵武,以廉爱才能称,著有《几江诗集》。历官地方,均祀名宦,本籍祀乡贤。”江苏榜眼徐秉义《<几江集>又序》:“我夫子石斋岳公,几江望族,世有显人,天资聪颖。……课子读书,手不释卷,所著有《几江集》问世”(见《(民国)南江县志》)。岳凌云《南江县募修书院兼议宾兴启》:“唐兴科第以来,伯玉先登首选……至于县名曲细,镇名难江,或父子并捷南宫,或兄弟同居翰苑,上青海十条之策,传几江千首之诗。”(见《七星山人集》)这些都可以佐证。而据蓬溪胡传淮先生考证,该集今首都博物馆有存。有的将“几水”冠为自己的名号,如岳晓荃(或晓筌、筱泉),以字行,原名岳镇东,南江县水洞乡(今公山镇)人,自号“随缘子”,晚号“几水散人”。有的将“几水”视作南江地域的代称,如同治射洪籍举人舒云逵在《傅孝廉挽词三十韵》中追忆南江县城光绪举人傅文藻家世源流时,开篇即“远派章江地,支流几水涯”。民国南江神潭溪(今属高桥镇)刘伯泉《诗寄南江县长龙德渊》:“六载辛勤抚孤遗,南民歌唱南薰诗。巴山不见镜中影,几水长留去后思。”这些都充分表明,几水早已深深溶入历代先贤官宦、文士游子的血液和骨子里,不可剥离。

作者:何志平,来自《巴中文艺》

THE END
打赏
海报
南江“公山”“几水”地名考辨
南江公山几水 一、公山之名溯源及考辨 查阅文献,今巴中市辖区已发现关于“公山”的地名主要分布在南江县和通江县境内。其中南江县四处:一是县城大堂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