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寺的故事

平昌县响滩镇竹山村韩家坝后的盖山上,有座竹山寺庙,寺庙左侧有一竹山寺塔,也有人称为海月和尚塔,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山寺塔
竹山寺塔

据韩氏宗谱《根姓寻源》记载,竹山寺,原名玉皇庙,始建于东汉明丰帝永丰年(公元67年),距今已近两千余年。该寺建筑在三面悬崖兀立数十丈,宽约三十余亩的峰端上。此地满山遍野除长着金竹、水竹、斑竹、苦竹等散生的竹种外;还长着丛生慈竹,慈竹尤为高大,其中一棵高数十丈,中空尺许,立竹海之中。每当太阳偏西时,竹影投过响水河荫翳金马山,当地人为这种景致所感动,乃改金马山为盖山,意为竹影覆盖之山。这竹海莽莽苍苍,横亘天际,远远望去恰似一座堆翠叠绿的宝岛,竹山因盛产各种竹子而得名。唐朝时佛教盛行,原玉皇庙规模太小,因这里盛产各种竹子,于是废玉皇庙,改建为竹山寺。

竹山寺建成后,由于朝代的更替,兵燹的破坏,寺庙屡建屡废。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湖南岳州巴陵举人冯君,由于官场失意,便遁入空门出家为僧,法名海月。因其同母异父弟戚光锉为巴州牧(知州别称),故云游来蜀,他见 “竹海烟波”,颇具仙乡胜景,于是便定居于此。此后,云游四方,多方筹措善款,致力于竹山寺的改建,改建后该寺面积达八千多平方米。寺院由山门、关圣殿、大雄殿(正殿)、观音殿以及东西偏殿(包括天王殿、瘟祖殿、龙神等十多个殿宇)。后面为钟楼、鼓楼、藏经阁品字形排列。再后为东西禅房,禅房南端为斋堂,北端为讲经堂。尤其是正殿正中坐着弥勒佛,雄伟堂皇,藏经阁高俊雄浑,钟鼓楼挺拔玲珑,讲经堂宽敞明亮。其余神殿高低不一,僧尼禅房疏落有致。

远观,它是一个布局十分严谨的整体;近看,它又是各具特色的独立部分。分散的各个部分,有的用回廊通道相连,有的用青石小道相接,既迂回曲折,又古朴静谧。当时共神殿禅房及其它建筑物达三百余间,有僧尼三百余人,拥有庙产二百余亩,年收租谷二百余石(一石折合480市斤)。海月因佛缘定居竹山寺庙后,此庙达到了鼎盛时期。

海月大和尚神位塔碑
海月大和尚神位塔碑

在竹山寺塔左侧二层塔壁上,刻记有关于海月与佛的文字,虽时间久远,部分文字已风化,难以辨认,但大部分文字仍清楚可认。

竹山寺塔碑海月和尚生平记载
竹山寺塔碑海月和尚生平记载

现抄录如下:“竹山寺僧映月塔记。老僧乃湖南岳川巴陵县三十三郡上游保仙□□□氏系世凤冯公刘氏之子也。生于清康熙□□年丁酉十二月十一日未时,雍正十三年□□顺庆南充县东路禅林寺高山临济正宗□□师太真源师公如松恩师隆空会下彼剃法名海月号映山。乾隆十七年诣营山县□上岳下庵和尚丈下受具足戒,云追四大名□堂参方。乾隆二十二年接木省文殊院传□□正宗第三十五世上实下模幻和尚,法付名下□□。原自乾隆六年修顺庆南充县属大方禅林寺。□□乾隆八年修营山县属西硚寺,十二年修通江县属佛阴湧泉西院,十五年修巴州属兴龙寺……”。后面部分虽风化严重,但还是可以了解到,海月一生致力于佛教发展,修建了一批寺庙。

据响滩韩氏宗谱《根姓寻源》载:“巴州牧戚光锉为竹山寺送了一副黑底金字楹联和匾额悬挂正殿门上。联曰:梵语法音,引出迷津知是客;晨钟暮鼓,唤回灵性觉无身。匾额为:菩提上乘”。这为寺庙增添几分文雅氛围。

清乾隆四十七年,海月圆寂后,因建寺有功,众僧和周围绅士、居士积极修建七级石塔,名海月塔作为纪念,距今已达240年。寺塔旁边长着一棵紫荆树,相传几次毁庙,大火都没烧死它。如今紫荆树开满粉色鲜花,衬托着石塔。

嘉庆四年(1799),白莲教起义军住此,清朝将领德楞泰带兵攻打起义军,不仅屠杀掳掠,还纵火焚烧了竹山寺。幸好大殿与各个神殿相对独立幸免外,其余神殿和建筑物毁于一炬。又因文革时期,砸“四旧”毁掉了竹山寺,唯一留下是七级石塔。

后来,当地群众多次自发筹募资金,重新修建了竹山寺。规模较小,只修建正殿、药王殿和观音殿,以及一条约2米多宽的进寺庙水泥路。院坝用砖铺平,庙宇飞檐翘角,青壁红瓦,金碧辉煌,共泥塑三十多尊佛像。七级石塔高高矗立山间,虽面貌依旧,还是非常耀眼醒目。来观光游览的人仍然络绎不绝,至今香火不断。

作者:鲜丽琼,来自:平昌县民间文艺协会公众号

THE END
打赏
海报
竹山寺的故事
平昌县响滩镇竹山村韩家坝后的盖山上,有座竹山寺庙,寺庙左侧有一竹山寺塔,也有人称为海月和尚塔,已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山寺塔 据韩氏宗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