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江县城风貌格局揭秘

清嘉庆后,南江县城近似长方形,形如一口巨钟,群峰拱卫,气象万千,光绪十年任南江县令孙清士在《题画南江城山水》赞美南江城:“一水绿环市,万山青抱城,风光就本地,助我笔纵横”。岳虞询(南江人,岳飞十一世孙,明万历二十年壬辰科进士)在《南江东道路碑记》写到:“垒石为垣,环峰为嶂,层峦绝献,荟蔚律翠”。

道光《南江县志》上卷《城池》载:明代及以前,南江城池规模为周2.3里,计414丈(1324.8米),高1.1丈,清嘉庆二年(1797),白莲教军数次攻陷南江县城,城垣、房屋、寺庙等被火毁,知县裘良竣将县衙暂迁至惠民寨(又名李家寨,今红四乡孙家山)至嘉庆十六年。嘉庆及以后,南江县城规模减少143.76米,城墙加高0.2丈。1990年《南江县志》载:“嘉庆二年,白莲教毁掉部分,二十五年重建”,嘉庆二十五年,重修南江县城,城墙高1.3丈、宽1.6丈,周372丈2尺(1181.04米),东、南、西各有3座城门(台),分别为“迎辉门”、“南极门”、“来爽门”,各铸大炮一尊东、西门各建有二层庑殿式屋顶城楼,南门建有歇山式屋顶二层城楼,城北无门,设炮台1座,拱卫县城。同治年间,知县金风州在任期间加修南江城垣。

受地理限制,清时南江县城狭窄,知县卫道凝在《修铁佛寺序》称南江城“城道狭窄,孤城如斗。

古城内宫庙祠坛、景观等建筑群

明正德重建的南江县衙位于城中北面朝南,明末清初毁于战乱,南江知县暂居住在七眼洞,直到顺治十四年(1657),知县才入新修的县衙办公。

清康熙六年(1667),南江知县王来奎重修县署,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县杨荣补修并扩大规模,嘉庆二年,县署受白莲战火损毁,嘉庆二十二年(1817),捐资复修县署,学署、并建驻防署,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何诒孙重修了县署大门、仪门。

城内除县署外,还有学署、驻防署、捕庭、公山书院(清乾隆十年任知县的闻肇煌所建,同治十一年,知县何诒孙将书院迁移至县城东岸文庙右侧)、校士馆(在县署左,清末改为警察局,后为驻军驻防处)、养济院(清道光年间知县胡炳捐银修建,毁于民国元年)、育婴局(知县张熙谷建)、恤离局、宾兴馆、明伦堂、考棚、常平仓、防汛、监狱、民居等。民国时期的南江县城出现女校、高等小学校、国民学校、团防局、民众教育馆等。

清至民国时,南江县城内外有斗拱飞檐,浮雕彩绘,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的“九宫十八庙”,另有法国人建天主教堂1处,民国7年(1918),英国人在县城小街子建福音堂。

THE END
打赏
海报
古南江县城风貌格局揭秘
南江县城(南江县南江镇)位居全县中部,历史悠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公山为屏,几水回环,素有“公山几水”之称,古时县城有“九宫十八庙”等建筑群,历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