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之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薅草锣鼓、巴人音乐、賨布、干栏式建筑

图腾崇拜

图腾文化是原始精神文化的核心,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研究一个古代氏族的历史,离不开他们的图腾文化。在大巴山一带,人们对“家蛇”十分崇敬,认为它们是保护神,普遍流传着“家蛇是老祖宗”“家蛇打不得”的俗话。这些习俗和传说说明,远古时期巴人对蛇图腾的崇拜,在民众的心里世代传承下来,不仅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结构,而且还明确道出了巴人便是蛇祖的后裔。

在崇拜蛇图腾的古老巴人眼里,蛇不仅是祖先、保护神,而且还是吉祥物。在恩阳农村,人们一般是不打蛇的,即使蛇进入家中缠绕床柱、悬吊屋梁也不打。他们认为“蛇是祖先的化身,是来看望家人的”,所以他们认为蛇善良,不为害。现在恩阳许多地方仍然流传着“梦蛇是吉兆”  “妇女梦蛇是生子的吉兆”“梦蛇生儿是龙子”等说法。

原始宗教信仰

巴人原始宗教信仰在恩阳以残存、变异的形态保留下来。恩阳现存原始宗教信仰的残留形式,大都发生过变异。比较典型的有坛神信仰,据地方志记载:  “经径尺之石,供于堂中右角地下,名曰“罗公坛”。除朝夕供奉外,每届三年,必延巫于家,杀猪致祭,名曰庆坛(爨坛)。又云:  “乡人于龛之上,或书四方财神,或列药王、观音或更杂供偶像,济济一堂,莫适为主。而堂之右隅,则供坛神,或书罗公先师,或书赵公元帅;三年小庆、五年大庆,延巫演法,日夜高唱俚歌,曰庆坛。”民间的“坛”,因姓氏族源的不同,所供奉坛神名目有别。如刘姓家族供奉的坛神为刘君太郎;朱氏家族供奉的石窝坛,为赵公坛;有的供奉的篼篼坛、娘娘坛不等。

还有就是祭祀由娱神向娱人和育人转变。流行于恩阳的“巴山葬俗”  “丰收庆祝祭祀”“爨坛戏”  “宗祖祭祀”  “庙会戏”“青苗戏”“愿戏”等等,都是古代祭祀文化的变异形式。

薅草锣鼓

锣鼓是流传于大巴山南麓米仓山区的一种在薅苞谷草时演唱的大型连套体山歌,所用锣鼓伴奏源于“巴渝舞”的伴奏乐器锣和鼓,即古代的鼓和钲(一种长柄钟的军乐)。此种民间文艺至今仍在“巴渝地区”流传。  《巴州志。风俗篇》有“春田插秧,选歌郎二人击鼓鸣钲于陇上,曼声而歌,更唱迭合,丽丽可听,使耕者忘其疲,以齐功力”之记载,实为古代集体劳作时的“战地歌舞”。其目的可与古战舞“巴渝舞”视为一致。

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即在木(竹)柱底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这种房屋为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人居住在上层,下层为底架,这样既能防御南方地区的潮湿,又可避免虫蛇之忧。  《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应是由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所说的栅居、巢居等,也是干栏式建筑。

古代巴人居住的地方多依山傍水,地形决定了他们的建筑样式。盛产林木的地域也为这种建筑物提供了条件。古代巴国的城市就是由这样的“干栏式”木楼构成的庞大建筑群,他们无须修筑坚固的城墙,周边险峻的峡谷和山地就已使他们城镇固若金汤。恩阳依山傍水,是古巴人的重要聚居地,这种建筑风格自新石器时代延续至今,恩阳古镇就是最好的实物见证。

民间音乐

著名的古曲《下里》  《巴人》,正是源于巴地的民歌,传遍楚地,这充分说明了巴文化是一种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所谓“大俗即大雅”,巴文化往往以其大俗的表现形式充分张扬个性,显示艺术魅力,达到大雅的境界。再如源于巴渝地区的竹枝歌、竹枝词,描绘风土人情,本身也就是俗文化与雅文化交融互摄的一种文学形式。巴文化在与外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在继承的基础上引进、融合和创新。

巴人在音乐演奏中,使用最为广泛和系统的乐器是打击乐器,  由早期的敲击石、树、竹、骨发展到具有代表性的青铜类打击乐器——罅于、编钟和扁钟,其中罅于最具典型性。巴人乐器编钟,主要受到周文化和秦楚文化的影响;扁钟多为战国器物,出土和散藏具地域性,无固定音高,主要用于号令军阵或乐舞祭祀。

巴人音乐要素主要包括(1)节奏:注重节奏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短促、明快、粗犷、豪迈、富于变化而有规则,强调团队合作精神是巴人音乐节奏最突出的特点。为迎合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节奏也呈现出柔美、舒缓、幽雅的特点。(2)旋律:歌词一般采用五言、七言格式,调式旋律主要有两种,一是羽调式,一是商调式。(3)乱与和声:  “乱”不仅仅是音乐的高潮,而是古代整个宗教祭祀活动祭仪的高潮部分,巴人音乐中的和声,实际就是歌唱中群体的齐唱部分。也称为“垫词”或“衬词”,具有即兴性和随意性。

巴人音乐性质主要包括祭祀性、军事性和娱乐性三个方面,而祭祀性与军事性是远古巴人音乐的主要功能。汉以后,巴人音乐中的娱乐性逐渐加强,民间巴人音乐,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性质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即从“娱神”的歌舞转变成为娱人、自娱的群众性和娱乐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巴人的音乐形式是多样的,  目前在恩 阳传承的巴山民歌、劳动号,子、傩戏(爨坛戏)、竹梆舞、小调和叙事歌谣中,均蕴含着大量古代巴人音乐艺术的元素。

賨布

恩阳民间手工织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贸发达的民国时期,流传至今。  《民国巴中县志》 记载:按唐志,巴州贡布。“賨布”就是巴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 赋,由此賨布名传海内。賨布秦汉时板楯蛮以为贡也,又名潼华布,王维诗“汉女轮潼华”即此。  《寰宇记》:巴州产绵绸。  《文献通考》:清化郡贡绵绸十匹。据此,恩阳千余年前此种实业已相当繁荣,

手工织布一度成为恩阳的显业。史载民国期间恩阳手工织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布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现恩阳古镇机神楼街就是因纺织业的发达而得名。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文化之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薅草锣鼓、巴人音乐、賨布、干栏式建筑
图腾崇拜 图腾文化是原始精神文化的核心,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源头。研究一个古代氏族的历史,离不开他们的图腾文化。在大巴山一带,人们对“家蛇”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