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唐,字玉山,清嘉庆丙寅年生于南江县沙溪场(今红光乡)徐家梁。其父徐思舜为“皇清赐授文林郎”。唐幼年不幸父逝,家境一贫如洗,靠母杨氏禾稼和刺绣维生。
唐幼聪慧好学,仿效车胤、孙康苦读。成年娶妻生子女6人,很难养活。故先后在红光、长池、沙河、南江公山书院等地游庠[xiáng](古代指学校)设馆、传道授业、微收养家。唐对子女要求甚严,常以圣贤之道教导子女成材。常将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和诸葛亮函外甥的“若志不能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下流矣”之哲语贴于墙、导于子,使之熟记于心、常践于行。故促其长子成为贡生,二、三子成为增生,百里闻名矣。唐又边谋职边教子、边苦读。30年中,粗衣糠菜,苦度寒窗,终历童试、府试于1867年中丁卯举人。
同治十年(1871),唐66岁时,为求上进、臻荣乡里、启励后继,卖尽母亲和妻子仅留手饰等家财,求借亲邻数家之现款,步行五千余里去北京参加会试、殿试,以优异成绩博得“赐同进士出身”。由于身无余钱礼送朝官,本应为官而未给职,只好苦留京都候缺。1872年被分于贫地甘肃兰州任正堂。堂奉召入宫,在金碧辉煌的朝殿见皇帝时,好联癖瘾大发,被殿柱楹联所迷,拜帝后,不慎抬头窃视楹联而忘俯首贴地跪退之礼,结果落得“红面视君”之犯上大罪,而被斩于午门。可惜一位历尽万苦、学富五车的英才,竟被“帝礼”吞食,使之魂断紫禁!
唐被冤杀后,墓葬于故里徐家梁(南江红光乡青山村)。乡人无不恨“天’,怨“地”,悲声百里。众人捐资立碑时,时任南江知县、唐同年进士和好友孙清士则亲撰志碑铭以示哀惋。其中序惋道:“天道无知,待玉山何如之薄也”;碑联道:“姓字曾邀明主选,文章堪作后人师”。其墓碑至今尚在,时逢岁节、清明常有门人之孙和故友之孙谒[yè]墓缅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