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通江县城风貌格局揭秘

庙有

文庙

在文庙街,坐北朝南,始建于宋,后毁,明景泰三年(1452),县令周南在旧基重建大成殿,天顺五年(1461),县令杨贤辟基新建东西两庑房和戟门、棂星门,清咸丰中,县令姜凤仪竭力更新,庠生熊廷赓等,谋复旧址更新,大修时改歇山为悬山式建筑,后累有维修,至1922年培修完工,1932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设于此至1935年1月,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庙,在东门内,明洪武中典史王刚建,万历中重修,清更称武庙,民国三年(1914)将岳飞与关羽合祀,改称关岳庙,新增两庑。1933年2月7日,川陕省委在武成殿及两庑办公,民国后期毁于火灾;

巴王庙

始创于魏晋,又名石窟寺,盛于唐代,葬有三国时魏国东猎将李慕,晋太安二年(303),慕之子李特、孙李雄攻克成都,后李雄称帝,国号大成,景福元年(892),李雄还乡祭祖时,追谥其曾祖父李虎为巴郡公,祖父李慕为陇西襄王,在千佛岩建巴王庙;五显庙,在三圣宫侧;城隍庙,在书院西北;玉皇庙、张爷庙等。

同治四年(1865),天主教传人通江,通江人邵乾富、陈仕贵贸易经商到广东入天主教,这是通江民众信奉天主教之始,同治十一年(1872),法国教士金德化除在巴州建“圣修堂”,还来通江县设教会立教堂,通江天主教堂后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

宫祠阁坛亭有

禹王宫

在城隍庙街下,清道光初知县张瑾募修,1928年,在此开办通江中学,1933年,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此创办苏维埃学校,已毁;文昌宫在壁山正面,明万历时,通江知县募捐修建,清咸丰时重建,改名娘娘庙,建国后拆毁;三圣宫,在西门内;梓潼宫,在炮台山下。涂公祠,系清光绪二十六年于原义学旧基兴建,广数十丈,系木结构平房,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在此驻19个月,祠于红军撤离后毁于火灾;安公祠,纪念宋代四川安抚制置大使安丙,道光《通江县志》载:“安公祠,在壁山,祀宋资政殿大学士,大中大夫,四川宣抚使安丙”,南宋宁宗嘉定问进士通江人何炎寅著《安公祠记》;

鹿鸣祠

五代十国时,王建曾领壁州刺史,天复七年(907),王建自立为帝,国号蜀,永平三年(913),建祠;名宦祠,在学宫前、县令王保厘建;忠义祠,在乡贤祠左;节孝祠,在名宦祠左;

乡贤祠

在名宦祠右,县令王保厘重建;奎星阁,在学宫后,系同州监生张云衢、张云飞捐修,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修,光绪初,知县尹莘移建于东门,乾隆二十五年(1760)通江举人、绵州学正李其谦著《修奎星阁序》;尊经阁,在学宫后;

节孝总坊

在西街上,建于明正德间,由通江通判王裴“奉旨旌表”在鄢蓝战乱中死难的49名节妇,通高7.21米,面阔7米,中部双面横行正楷阴刻“节孝总坊”四字;先龙坛,在西门外;北坛,在北门外;白云亭,在壁山顶,为通江八景中“壁山春望白云头”;漾壁亭,在壁山,清代文士李柄春《壁山漾壁亭池记》写:“曰翠屏者像其形也,曰秋锦者肖其声也。”

石刻与碑

“人寿年丰”石刻

在诺水中的子生石上,清光绪知县李瑞鳞刻;“云环耸翠”石刻,在城南“赵巧岩”石壁上,字方正有余,光绪知县王宣授笔;

“奠定山河”石刻

在城南诺水边石壁上,字高5尺,宽4尺,系1939年3月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到通江县视察时所书;

钓台石刻

在五马桥下诺水中,江中一石,上有石刻,相传为严子陵钓鱼处;“福”“寿”石刻,在壁山坡,昔有僧名普一者栖息此山,摹希夷子华山‘福¨寿’宁而镌之石;“

放生潭”石刻

道光志:“壁州东五里,潭右石上刻‘放生潭’三字。每年水落石出方见,意亦唐刻也”;“唐宰园”石刻,在城南南寺沟;“云水窟”石刻,在壁山,书刻年月无可考;

“夺锦”石刻

在壁山,“清乾隆庚申仲春九日,邑令寿岳题”;壁山唐碑,原在壁州州学处,碑文系唐宰相郑畋所撰。古碑毁,今存之碑为宋嘉祜八年壁州刺史俞城重刻;“夺锦”石刻,在壁山,“清乾隆庚申仲春九日,邑令陈寿岳题”;“云水窟”石刻,在壁山,书刻年月无可考。

THE END
打赏
海报
古通江县城风貌格局揭秘
通江县城历史悠久,依山修筑,傍水夯建,北依炮台山,东枕蹇家山,西、南濒诺水,与壁山隔江相望,为历史文化名城。古时城内建筑众多,历经千余年变迁,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