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1932年10月,徐向前总指挥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冲破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反“围剿”,于12月到达陕南。在四川、陕西地方党组织和工农地方武装的配合下,转战三千里,翻越大巴山,挺进川北,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广大地区。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边人民共同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本文拟对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原则,红军自身建设和川陕人民支持红军革命斗争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是川陕苏区巩固和发展的关键。

川陕苏区斗争示意图
川陕苏区斗争示意图

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反“围攻”的军事斗争的胜利,是川陕革命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总指挥的领导下,从1932年进入川陕边,在这里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粉碎了四川军阀的“三路围攻”的胜利。确立和坚持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指导原则,就是“诱敌深入” ,“收紧阵地”。

红四方面 军 粉碎“三路围攻”后, 从1933年8月至10月,经过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宣(汉)达(县)战役的胜利,根据地迅速扩大,建立了二十三个县和一个市的苏维埃政权,面积达四万二千多平方公里,人口达七百万,红四方面军迅速发展壮大,由4个军11个师31个团,扩大到5个军15师48个团。①人数在原有基础上翻了一翻,由四万人发展到八万多人。除此而外,还有地方武装1.5万人,赤卫军等群众武装约十万人②这时的川陕苏区进入了全盛时期。

1933年10月,四川军阀又纠集了一百四十余团兵力约三十万人,加紧组织对川陕边红军发动的“六路围攻”。这时,红四方面军经过反“三路围攻”和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加之在革命根据地内,广泛开展了土地革命,农业获得了大丰收,人民群众也广泛地发动起来了。红军人力、物力获得了很大补充,兵力已达八万余人。要巩固根据地的胜利,必须全力打破敌人疯狂的新的“六略围攻”。红四方面军鉴于根据地战线绵长,兵力分散,主力一时难于迅速集中的情况,根据反“三路围攻”的作战经验,毅然决定仍然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

1933年12月中旬到 1934年6月下旬,在半年多的运动防御作战中,分东西两 线,逐次“收紧阵地”,逐步集中主力红军。在保持我军旺盛的攻击力的同时,拉长了敌人的战线,分散了敌人兵力。 在运动防御作战中,我先后抗击敌人三次总攻,歼敌三万多人。到7月中旬,敌人开始以万源方向为主要目标,全力向 大面山一线阵地猛攻,红四方面军开展了著名的“万源保卫战”。在激烈的战斗中,仅在万源前线三次猛攻中,就歼敌达一万多人,适时创造了反攻条件。在全线反击中,敌人纷纷溃逃。经过分割包围,向敌纵深发展,歼灭了敌人有生力量约六万余人,俘敌两万余人。恢复了宣达战役后的原根据地,并扩大了部分新区。刘湘在8月23日即电蒋介石请罪叫苦声称:“耗资九千八百万,损折士兵八万,军官五千”③。

红四方面军粉碎敌人“六路围攻”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四川军阀,也给蒋介石对红军发动的五次“围剿”以有力的打击。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创造了反“围攻”的光辉战绩。实行“收紧阵地的战略方针与中央苏区王明推行的“御敌于门外”的消极防御作战方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证明,坚持“收紧阵地,诱敌深入,实行决战防御”的方针,是在强敌“围攻”形势下惟一正确的方针。敌人在当时集四川全省之兵力,进攻仅八万余人的红四方面军,川陕红军的处境也是相当严重的。如果不先避不利的决战,而后寻求有利的决战。就不能粉碎敌人的“围攻”。在“收紧阵地”的过程中,如果不依靠川北的有利地形,进行半阵地的运动防御,就不能进行顽强的阻击和阵前反击;如果不利用敌人的弱点,发扬红军夜战、近战的特点,就不能做到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如果不保存实力(攻击力量),就不能在有利条件下实施战略反攻取得完全的胜利。由此可见,川陕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巩固和发展,在于红军能够根据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围攻”战争的特点,确立和坚持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从而取得了军事斗争的伟大胜利。

THE END
打赏
海报
浅谈川陕苏区的巩固和发展
1932年10月,徐向前总指挥率领红四方面军主力,冲破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反“围剿”,于12月到达陕南。在四川、陕西地方党组织和工农地方武装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