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通江县书院、儒学、义学、私塾

一、书院

通江县“东皋书院”创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知县张帮桓创建,蒋士椿募款续修,道光初张瑾增修,距今三百余年, “书院”内“考棚”,系道光十三年(1833),知县武来雨劝捐赈饥、剩钱四百余千创修,工未竣乃去。后任蒋馕接修。工费不济,职员蒲超先捐钱册,与弟崇庆州训导蒲映中协办督修,工竣,蒋赠以“广种福田”匾额。“书院”修金、膏火,系各里下充公田地.以及捐输、佃当田地。每年共收学租钱一百六十四千五百文,以为山长修金、生徒膏火及培修之资。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清政府下令将各州、县“书院”改设“学堂”,“书院”乃废。

二、义学

按清制,县以上设书院。乡镇设义学。义学亦称乡学或义塾,是清代的一种免费学校,施行义务教育。

通江县“义学”始于清道光六年(1826)。其时川督饬县募钱5825串。置购学产41契。凡县属绅士和广人均踊跃乐捐共购大小水田八百七十丘。载征银一两九钱二分三厘四毫。年收租谷157石4斗。分设义学15堂于场(乡)镇,又由监生吴仕敏、陈宗北,武生熊廷献各捐钱办学一堂,共18堂。其分布及堂名是:

昌士斋(城内涂公祠) 端本斋(草池坝)

宣化斋(平溪坝) 上达斋(两河口)

敬业斋(洪口场) 蒙养斋(马家坪)

尚志斋(朱桠庙场) 就正斋(瓦室铺)

明礼堂(泥溪场) 立恒堂(刘坪场)

清益斋(新场坝) 近性斋(铁厂河)

始基斋 正始斋(杨柏河)

学营(毛浴镇) 敦始斋(白枉口陈宗北捐)

童德斋(大梁城熊延献捐)崇德斋(吴公岭吴士敏捐)

同治时期,束金微薄,塾师任职多为地方恶势力操纵,称职者少,弊端百出,且办且停,至光绪末年改章。义学遂废。

三、儒学

明洪武十四年(1381)通江县儒学在县治西北宋壁州旧学始立。明洪武中周南、杨贤、张贡继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县陆士炳重建,四十七年(1708)知县陈书补修,雍正元年(1723)知县姚廷和增修。其学额为:进士八名,禀生二十名,增生二十名,二年一贡。

四、私塾

清末民初,通江私塾,甚为发达。其形式有二:一属塾师自办,校址即在其家.有的亦设于庙宇祠堂,学费由学生负担,修金多少。视学生之大小、家庭之贫富而定。这类私塾叫做“散馆”;二是官僚、财主、富商、大贾为教育其子女而设,教师待遇,由“东主”与塾师共商议定。此类私塾名日“专馆”,但只要设馆者同意,别家子弟也纳费入学。

通江县未正式成立私塾改良会,在劝学所督促下,约十分之一的私塾试行了改良。至光绪末,全县有私塾265所。南一区办起了“新学”、“旧学”并举的“腾蛟书院”,为复兴乡土门场富绅蒲映蛟所创。蒲田多地广,晚年苦于无人继承,便捐银两万以兴学为善。校址,在今文峰乡土门村蒲家沟。建筑面积达400余,平方米。造型古雅,殿宇辉煌,檐雕飞凤,柱刻滚龙,里外彩画,显敞明亮。设宿舍、厨房于左右厢房,置藏书室于正堂。两边讲堂,可容生徒100余。工程半年始竣,立聘名师三人,收生60余名,学生免费入学。教师薪俸由蒲拨支。清宣统元年(1909),巴州学府巡视至此。备极褒奖。恩蒲映蛟为监生,并将该校命名为“腾蛟书院”。名噪一时,1911年停办。辛亥革命后,教育内容和形式虽有一些改变。但基本上沿袭清末。

THE END
打赏
海报
旧时通江县书院、儒学、义学、私塾
一、书院 通江县“东皋书院”创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知县张帮桓创建,蒋士椿募款续修,道光初张瑾增修,距今三百余年, “书院”内“考棚”,系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