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间,通江、南江、巴中、平昌的哥老会(袍哥)

三、巴中县的哥老会

清代中叶,哥老会传入巴中,民国初,巴中县的袍哥会已成气候。

民国九年(1920),县城李子厚,雒海峰立堂开山,首开仁字号“翊汉社”,召收兄弟伙,恩阳河出现仁字号“聚英公”,尔后,全县各场镇以当地团总、保正、豪绅为舵把子,相继拉起袍哥队伍。

民国二十五年(1936),义字号兴盛,建“大安社”,县内各地联保主任纷纷以义字树起旗帜,把持本地码头。

民国三十年(1941)后,礼字、智字号陆续出现,礼字号有“武英社”,智字号有“浚智社”,巴中县四堂并存,各立山头,各堂口为壮大势力,竞相拉人入伙,义字号系当权派,资财较丰,入伙的人最多,堂口有830人,仁字号系老牌,颇具权势,入伙的人较多,堂口有320人,

民国三十四年(1945),仁字“翊汉社”的何沛另立山头,在县城关帝庙创建义字“复兴社”,开山仪式,热闹非凡,全川有26个县的袍哥组织派人前来恭贺。礼、智两号系少壮派,入伙的人较少,礼字号敢闹敢闯,堂口有110人,智字号堂口仅有45人,当时有“仁字号的权,义字号的钱,礼、智两号的拳”、“仁字操面子,义字操银子,礼字操刀子,智、信两字满身是虱子”的说法。

自民国二十八年(1939)起,巴中县哥老会逐渐扩大普及,成为半清半浑袍哥组织,县内男性成年人90%皆加入袍哥队伍,以“嗨袍哥”为荣,在社会上“吃得开”,袍哥势力遍及城乡,无人敢惹,无人与敌,兴隆场乡(今恩阳兴隆镇)仁、礼2堂有4700余人,石城乡(今恩阳石城乡)仁、义、礼3堂有4300余人。

巴中县各地堂口多少不一,大场镇一般都有4堂,同堂有若干大爷,小场镇大都有3堂,无智字号,城内有“翊汉社”、“大安社”、“武英社”、“浚智社”,恩阳河有“聚英公”、义字号“崇兴公”、礼字号“武英公”、智字号“复汉公”;三汇溪(今恩阳区三汇镇)有仁字号“西伯堂”、义字号“中元堂”、礼字号“三福堂”、智字号“四喜堂”。

清晚期,巴州民间武术家易华山为仁字号大爷,开了“松柏堂”,光绪二十四年(1902),反洋教斗争中,在巴州柳林场(今恩阳区柳林镇)天宝寨举旗“造反”,攻打七颗石教堂,又联合恩阳河、青木桥的袍哥大爷雷东山、徐坤山起义,口号为“扫清灭洋”,时人号称“三山起义”,聚集袍哥兄弟伙,打击洋人,打烂教堂,抄了依仗洋人势力欺压百姓的教徒党泽三、张汉臣的家,抵抗镇压起义的巴州清军。

THE END
打赏
海报
民国期间,通江、南江、巴中、平昌的哥老会(袍哥)
民国时巴中帮会林立,各行业有会,有管仲会、文昌会、玄女会、无常会、鲁班会、杜康会、龙王会、财神会等;各码头有帮,有哥老会(袍哥)、青帮、丐帮、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