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巴中市传统崇孝道民风

按照人伦道德观念,尊老爱幼、尊父母敬长辈是本域民众立世立德的重要基础。在孝道文化方面巴中的民风主要可纳归以下几点:

一、赡养父母

(一)独生子女、抱养子女为终身赡养。

(二)多子女者,有子媳轮流(半年、一年)赡养者;也有子女出资推选其中一有条件的子女代养,不代养者应平时探望。七、八十年代,一些山区文化不发达,还有在轮流供养中,送父母去有磅秤的单位过秤,怕某一家亏父母的吃穿,而导致体重下降。有此情者,下一家可告当地乡村领导教育,认错了再轮流。行为近荒唐,但确也是为了父母健康,兄弟间相互监督的“笨办法”之一。

(三)请亲戚临时代养父母,子女付以工钱。

(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些乡还建立“敬老院”。虽主要为收养孤老,但也可由子女出钱,将父母交由“敬老院”托养者。⑤对有能力赔养而不赡养,或嫌弃父母、虐待父母者,一些乡、村还立有“乡规民约”。村社干部可以按此在民众中点名批评教育,还不悔改者,可以诉诸法律。极个别“乡规民约”还管不了的,只有由其父母起诉,由法庭判决。但这类事,一般乡民都将其视为“耻辱”,不愿出面的父母有之,有恃无恐的子女亦有之,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今,不孝父母的现象反而渐多了。

二、服侍父母

(一)代死:以子女之命代取父母生命。从明末至清代,本域历经了“八大王剿四川”、“姚、黄之乱”、“鄢、兰之乱”、“白莲教起义”等大规模兵灾数十起。其中很多是因筹钱粮而发生乱者欲杀父母之危时,有子女自请代死者;有由此而感动兵士双双被释放者;有由此先杀少者后杀老者;也有姑代嫂死,嫂代姑死者,还有姑嫂双双自尽者事例颇多(清.道光版《巴州志》记载)。可惜未载事件发生地,本域究竞有多少事例?已无从查起。

(二)许愿:在“灵验”的神、佛面前许愿,“愿减少自己的寿命增加父母的寿命”。这类事传说特多,究竟有多少灵验?历来查无实据。

(三)问神:父母有病不愈的,儿女可请“司娘子”(巫婆)在家或求“神”或“走阴”或“问卦”。意在“请神指点这是为什么?是哪方‘神’‘鬼,在作祟”然后请端公先生做“法事”“祈星攘斗”“消灾免祸”(见本书“武坛”)。

(四)上香:儿女也可去寺庙上布施香火钱,请和尚念经拜忏,以“解”父母的灾祸。

(五)许愿:如去某庙在“神”的面前烧香叩头许愿:“一旦父母病好,自己愿修葺庙宇或重塑金身”。父母病好,儿女必须还愿。“许愿不还愿,菩萨不灵验”。

(六)割股:理由是父母授于子女以骨血,而一旦父母生命危险,作子女的理应以自己的血肉还之父母,以补偿父母的付出;据说此法还可以“感天动地”;“可以促成父母脱离苦难、磨缠而痊愈”。这就是古时的“割股救父母”的典故。传说儿女在求神、求医均无效果的情况下,先跪叩于家神(祖宗)。割股救父母,希望先人保佑药到病除”之后,用利刃在左手臂(女为右手臂)处割一小片带血的肉,和入父母的药物中治病救人。此事《巴中志》、《达县志》上记载得很多,但大多无详址查实。

(七)求医:旧时山区医病,主要以中草药为主,而且业医者甚少,很多百姓有病是靠一些土方法(即民间验方)医治,大多是凭体质“硬抗”、“拖时间”拖好自己的病。实在不行了才再请中医开方治病。明末清初,八百里野巴州才五万来人。可见旧时老小死亡率之高。

(八)重葬:父母在生,儿女要格守孝道,死后要厚葬安灵,这是古时衡量一个人“人伦”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父母死后,家里经济条件好的,要做九昼夜道场,中等的做三昼夜道场;穷的也要为父母“开路”,目的是安慰死者“灵魂”。

上述服侍父母的方式方法,除中草药能真正治病,有科学道理外,其他的办法,有的本是迷信,有的还属愚昧。但这类事,志上有记载,民间有传说,碑上有铭文,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或杜撰出来的。作为今人,应该看重这些孝敬父母、和睦长幼的精神,而不必去仿效。

三、以孝为本

凡属生员考举人,举人考进士,进士授官,只要是在父母丧期,一律向后延三年(守孝)再考。如已考中,一旦被揭发,必取消其资格并不得再考。地方官亦须受处分;已进入仕途,其父母亡者,应主动申请回乡“丁忧”(即守孝三年),无皇帝令,不得提前任职;一些久考不售的廪生、优廪生,到一定年龄还考不中的,可由本县县令或本域在外进士,以及已致仕回乡的官吏“推举”为“举人”。但它的条件,首先是被荐者一定是为当地人尊重的孝子,且从他起至上三代中无怜逆不孝者、讼官入狱者。其次才是才学、为人正派等。

四、传统孝道教育

(一)凡守节守孝之妇,可由地方官向朝廷申请放表(立牌坊)。名望大的,牌坊序、联皆由名人题写,并上书“圣旨”二字。如白衣吴氏在街的三座节孝牌坊,是由当朝的一品大员或亲王领街书写的;尖山魏杨氏的节孝坊,就有赵尔巽、余堃等的题联,当时巴州知事娄藜然的题联云:“卌xì载冰霜完苦节,九天雨露荷新恩;”石桥(达县)徐氏节孝坊,也由吴镇撰写诗联。

(二)立族规,由族权褒扬行孝者,惩罚忤逆者。

(三)农家男女开亲结缘,在媒婆送庚帖之前,双方父母都必须尽可能地了解对方的父母,是不是尊敬父母之人。所谓名门,也包括孝道,忤逆不孝之人,其子女不好开亲。

(四)不定之规:旧时代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把不育儿女、不能延续香火的事看成是最大的不孝。不孝者可遭任何人在任何场合的谴责,致使很多女性发生悲剧。

(五)传统礼教:在一些牌坊、坟墓、庙宇上,大都画有二十四孝图(或雕塑),如“孟宗哭竹”、“王祥卧冰”、“郭巨埋儿”等。有些大庙宇中还塑有“十殿阎王”像,和对不孝之人死后施以“下油锅”、“变牲畜”、“坐血盆”、“磨推锯解”等血淋淋的场面以警世人。

(六)圣谕教化:大都是讲行孝和忤逆两方面的故事,结果都是行孝者自身美好,儿孙富贵。忤逆者必遭凶险报应、不得好死。

(七)传播神话故事:“雷神爷’除管天上风雨外,还管人间的孝道问题,不孝者,以雷击”。所以在本域的一些民众中,如冤枉他人不孝,被冤者可当众跪地喊天对“雷神爷”发誓,赌血咒。可见孝道对一个人的压力和影响。

(八)借物言孝:传说“猫头鹰长大了,要吃掉自己的生母”,故民间称它为称“无情鸟”。很多父母在骂自己的儿女时就说“你这个东西将来一定是个无情鸟”。

(九)用孝文化启蒙。过去有钱人家的男孩、女孩启蒙(请家教)读书,首先是读《三字经》、《五字经》、《女儿经》等,这些书包含了大量的尊老爱幼和孝敬父母的内容,是人们识字的必修课,直到今日,一些书摊仍可看到这种木刻版本,并且受人推崇。

THE END
打赏
海报
旧时巴中市传统崇孝道民风
按照人伦道德观念,尊老爱幼、尊父母敬长辈是本域民众立世立德的重要基础。在孝道文化方面巴中的民风主要可纳归以下几点: 一、赡养父母 (一)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