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杨柏乡(镇)区划历史沿革

通江县杨柏镇卫星图
通江县杨柏镇卫星图

据1983年8月在仙人嵌阎华文家,沙泥坪杨继莲家挖掘出土的磨制石斧推测,早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存。

杨柏乡所辖区域,春秋属巴国,秦属巴郡,西汉为巴郡岩渠县地,东汉为巴郡汉昌县地。西魏大统后属诺水县地。天宝元年(742)改置通江县,始为通江县属。

南宋末,分通江县为上通江县,下通江县时,杨柏河东北之地,属上通江县辖。元至正三年(1344)复置通江县。杨柏河归通江县辖。

一、里、甲制

清,通江县属保宁府,辖五里,五十甲,杨柏河属新昌里一甲。

民国元年(1912)属保宁府,三年(1914)属嘉陵道。民国《续修通江县志稿静“治区分一城八乡",杨柏河属西路一区,治所属新场乡地。教育属中心区。

二、区团制

民国十五年(1926),实行区,团制时,杨柏河街上设西区区团办事处(置团总、团正)。杨柏河全境置四个团,设团正。义和团一一辖今杨柏河场周围、马口背、油房弯、潘家河、邵家河。保和团一一辖今贾村观、百盘梁、刘家沟、冯家河。仁和团一一辖今杀牛坪、双凤垭。协和团一一辖今盘龙山、冉家坝。

三、乡,村制(1932一一1935.3) 

民国二十一年(1932),红四方面军入川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置川陕省时杨柏河属红江县马家坪区辖。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杨柏河街上(今下街刘宝生家)成立了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辖七个村苏维埃。在双凤垭(今杨柏双凤村)的李家湾,成立了第二个乡苏维埃政府,辖五个村苏维埃。

五月反三路围攻,红江县迁往新场坝、平溪坝后,杨柏乡属赤江县马家坪区辖。

四、保,甲制(1935.4——1952)

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月,红军撤离,复置通江县,属四川省十五行政督察区,全县辖4个区,1个镇,19个乡, 杨柏属通江县鸣盛乡所辖。设六个保划归第一联保。

第一保辖杨柏河周围。

第二保辖冯家河、贾村观、百盘梁。

第三保辖潘家河、仙人嵌,油房弯。

第四保辖杀牛坪、双凤垭、高家堟。

第五保辖邵家河、李家沟,楼房院。

第六保辖盘龙山,阎家埭,余家河。

民国二十九年(1940),改联保制为乡(镇),保甲制,重新整编。以鸣盛(今民胜),大石桥(今大兴乡)、弯柏树(今长兴乡),杨柏河为一个乡,乡公所设鸣盛场(今民胜乡)。杨柏划为第四,五、六、七、八保,并在杨柏河设立联保办事处。

民国三十五年(1946),缩编保甲。杨柏始置乡公所,保、甲如故。自此以后.杨柏的区域基本固定。

1949年12月26日,杨柏乡解放。由军事代表接管民国乡政府,保甲如故。

1950年春,乡公所由杨柏乡治安委员会更替。同年9月成立杨柏乡农民协会,归第一区辖。并将原有六个保依编号更名为村农民协会。

社、队制(1958一一1983)

1958年10月,成立杨柏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人民公社以下易村为管理区,又称耕作区,管理区以下为作业组

1959年,杨柏公社改名为光华人民公社。将9个管理区合并为5个管理区。分别是:光华,七星、双河、双凤,平安管理区。

1961年,更名为杨柏公社。改管理区为大队,作业组为生产队。共辖个9大队,43个生产队。

光华大队辖8个生产队

光明大队辖4个生产队

沙泥大队辖4个生产队

五星大队辖4个生产队

双河大队辖4个生产队

双凤大队辖5个生产队

七星大队辖5个生产队

平安大队辖4个生产队

金坪大队辖5个生产队

1968年由军代表、革命领导干部、群众组织代表组成革命委员会,命名为“红旗公社革命委员会”。大队设革命委员会,生产队为革命领导小组。

1970年,更“红旗公社革命委员会一为“杨柏公社革命委员会"。撤销大队革命委员会,生产队革命小组,恢复原大队管理委员会,名称依故。生产队划为561980年,召开第八届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杨柏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实行机构改革,召开杨柏乡第九届乡人民代表大会,改杨柏公社为杨柏乡人民政府。同时改大队为村,改队为居民小组。

1980年,召开第八届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杨柏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实行机构改革,召开杨柏乡第九届乡人民代表大会,改杨柏公社为杨柏乡人民政府。同时改大队为村,改队为居民小组。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杨柏乡(镇)区划历史沿革
通江县杨柏镇卫星图 据1983年8月在仙人嵌阎华文家,沙泥坪杨继莲家挖掘出土的磨制石斧推测,早在远古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存。 杨柏乡所辖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