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源流历史演化|通江历史

通江置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县南春在镇擂鼓寨出长文物佐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县域先属蛇国(据从《山海经》载):因蛇、厍同音,又叫厍国。厍族图腾为“双头蛇”、邑内现存少量古墓碑就刻有此标志,南寺沟山顶还有一座厍洪庙,庙早已荡然无存,但本地村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上说史家有不同观点。盼后学进一步考证,商周属巴国地、春秋战国前期,属(漱石, 上下组成)国,战国后期至秦代均属巴郡。西汉属巴郡宕渠县地。

通江县夜景图
通江县夜景图

东汉至三国属巴西郡宣仅(治今达州)、汉昌(治今巴州区)二县地。西晋初属巴西郡汉昌县地,后为宕渠郡宣汉、汉昌二县地。东晋永和三年后,今县境为北巴西郡之汉昌县、宕渠郡之宣汉县分辖.南北朝刘宋时。为益州北巴西郡汉昌县与梁州巴渠郡宣汉县分辖:至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入北魏.首置符阳县(治今涪阳坝).属章郡。南朝梁普通元年置遂宁郡(治今巴州区清江乡水宁寺村),又于郡治置始宁县,西魏又置诺水县(治今诺水镇)、白石县(治今文胜乡白石寺村)。隋仍置符阳、诺水、白石二县、其后分合不定。至唐武德三年(620)。复置诺水县,并析始宁、归仁二县地置广纳县〔治今东山乡广纳坝),同属万州。八年,复置诺水县、治壁州(州以城南壁山为名).更符阳、白石二县为壁州属。开元二十三年(735).又置太平县、治今县东洪日镇永安坝村。

天宝元年(742),太平县改置巴东县(以处巴江之东为名.道光志:“废县先名东巴,后名巴东。”同年,改诺水县为通江县(《寰宇记》:“以邑枕巴江故为通江。”)今人以县域诺水、宕水从东西纵贯全县汇入小江口,流到江口(今平昌县江口镇),再逶迤流入长江而得名)。改州为始宁郡。五代仍置壁州。领通江、符阳、广纳、白石五县:为催科赋税始置通明院(今万源县南旧院乡),初属达州,后改属壁州。北宋仍置壁州。先后省巴东、广纳、符阳、白石、东巴五县井入通江县。南宋初仍置通江县.又置符阳军(在治西北八十里)以扼金兵。南宋末析置上通江(治今诺江镇),下通江(治今县东北永安乡县坝村)二县,并筑得汉城(今永安乡得汉城村)以抗蒙古骑兵。

元初仍置上、下通江县,至正四年(1344),复置通江县:明仍置通江县。正德五年(1510)因避鄢蓝(鄢本恕,蓝廷瑞)农民起义军.曾移治得汉城,七年还治今诺江镇。清仍置通江县,嘉庆三年(1798),因避白莲教义军,县治又迁安缉寨(得汉城),十三年仍回旧址。

中华民国前期,仍置通江县、治同前。1932年12月,中国共产党领到的红四方面军入川进县境。县政府迁避南充。红四方面军以原通江县为中心和依托,创建川陕省。治今诺江镇;在旧县地置赤江(初治毛浴镇,曾移治诺江镇,复移治毛浴镇)、赤北(治泥溪场)、红江(初治涪阳坝.后移治新场坝.再移治平溪坝)三直辖县和苦操(草)坝、洪口两直辖特区。并曾置赤中市(治通江城)。

1935年2月红军撤离通江,3月民国通江县政府迁回复置通江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l2月27日通江解放,废民国县政府,翌年1月,通江县人民政府建立,属川北行署达县专区,1953年属达县专区,1993年7月成立巴中地区。辖通江、南江、平昌、巴中四县。2000年6月,撤巴中地区改设巴中市 ,辖区不变。其间,唐朝设道(相当省)通江属山南西道(先称山南道),北末改道为路、时四川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总称四川路,这是四川得名的由来。通江属梓州(今三台县)路。元朝改路为省,四川行中书省,明朝改称四川省,清嘉庆(1802),将达州设为府治,更名为绥定府,巴州划归保宁府(今阆中),通江先后为上二府辖。

(唐林)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源流历史演化|通江历史
通江置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县南春在镇擂鼓寨出长文物佐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息。县域先属蛇国(据从《山海经》载):因蛇、厍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