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柳津桥的历史故事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夜月,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 王勃)

永安桥即柳津桥(是不是一个桥,值得商榷,详见评论),位于巴州区原巴州镇后坝村与回风村交界处的柳津溪口,即今巴州区西城街道办事处红军路公路大厦附近。

《(道光)巴州志》卷二《建置志(上)·津梁》:“柳津桥,在州西五里观音岩,旧有折柳亭。”又“永安桥”条:“在州南五里。”

明人张桢《巴州永安桥记》:

盖闻牧民之职莫大于兴利而除害也。诚能利于民者兴之,害于民者除之,则为政之道得矣。四川保宁之巴州,道出郭西行仅二里许,乃京师大路也。有溪一所,狭而陡峻,昔曾建板桥其上以通行者。尝因其狭窄而小其规模,每遇夏潦,山水湍暴,多至倾圮。过者每洗足,由陆路以涉,因号为“洗脚溪”。正统甲子,夏署县事幕宾、广昌宁公渊明,架木为桥,上覆以屋,旁设横栋,其利于往来者多矣。桥成,复观音堂于东南之岩,以镇压山魈水怪之惑人者,名曰“永安桥”。

张桢文中的永安桥在“出郭西行仅二里许”,《(道光)巴州志》所载永安桥在“州南五里”。方位不同,各是一桥,取名“永安”,皆取祥瑞吉兆之意。

言及永安桥(柳津桥)离州城的距离,张桢文载“二里许”,志书载“五里”。古代测量技术不发达,道路里程大多靠目测估计,准确度自然就大打折扣。这“二里许”“五里”都是概数,差距并不太大,可等同视之。

志书所载的柳津桥并非我们今天看到的横跨巴河南北的柳津桥。横跨巴河的柳津桥因南端接近古柳津桥遗址,古柳津桥遗址填埋被公路取代后,横跨巴河的新桥沿用了“柳津桥”这一古老名字,也算是对古桥的一种纪念吧。

从《巴州永安桥记》中我们得知,巴州城西的溪口(柳津溪口),自明代就建有木板桥供行人通行。此处是经米仓道前往保宁府、成都、利州(今广元市利州区)、兴元府(府治今汉中市南郑区)及京城的大路。因桥面窄小,因陋就简,夏日大雨后,山洪暴发,桥先后多次被大水冲毁。无桥时,行人只好涉水过溪,戏称此地“洗脚溪”。到了明英宗正统九年夏天,也就是公元1444年夏天,代理巴县〔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降巴州为巴县,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复升巴县为巴州〕知县的幕宾、广昌人宁渊明在此建廊桥一座,方便行人过往。廊桥建成后,又在桥东南的岩穴处建观音堂(原观音堂毁于“鄢蓝之乱”),镇压山魈水怪,愿景新建之桥不再被洪水冲毁、行人平安(古人认为,山洪暴发往往是山魈水怪在兴风作浪)。

因永安桥东南岩穴建有观音堂(庙),岩穴便被人们习惯称为“观音岩”。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柳津桥的历史故事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夜月,谁见泣离群。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唐 王勃) 永安桥即柳津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