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元山观明代古钟修复记事

南江县城东北面约二公里处,有座古庙名叫“元山观”,观内藏有一口铸铁古钟。古钟铸造于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距今400多年。这口钟高94公分,口径56.8公分,底部直径36公分,壁厚0.8公分,重41.8公斤,成嘲叭状,外观美丽大方,内壁光滑平整。钟面图案均系凸笔,彩云形的花纹,线条自然,凸点适当,布局合理。钟口图案是连环套形的字格,框格线条,曲直有律,粗细适度,走向流畅。钟面题记:“信士郑廷右及妻黄氏一家三代九口,为保清吉平安”“明朝万历九年"于古钟腰部,字是凸笔楷书体。钟面图文并茂,清晰美观。钟的底部铸有两只栩栩如生的下山虎,虎的两尾巧妙地连结一体,构成一个结实的吊环,两虎的四条后腿成腾空曲蹬状,展露下山虎的雄姿;四条前腿自然分开,均勾地支撑起大钟倒悬的平衡,控制撞击时的摆度。由此可见南江在明代就有精湛的铸造艺术,这口古钟是我县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代古钟
明代古钟

据元山村老人杨建林回忆:“前辈人流传说,可惜!在清朝同治末年(1874年),钟被人撞断了。”这口古钟从底部十二公分处断裂,断裂不规则,从此无法悬挂。断裂的古钟百余年来,沉睡在庙内殿堂的一角,悄然无声,失去了古朴而典雅的风采,好端端的古文物竟变成了废铁。幸好四块破片还保存完整。

据元山村老人杨建体回忆:“抗战时的民国三十年(1941年),一个热天的夜晚,古钟被人偷盗了,第二天早上被人发现了,我就喊我家附近的两个人,一起寻踪迹追赶,(寻带露水的草鞋脚印和打杵子印)追到石矿坝的桥上(老路,现石矿坝公路对面),便截获了。盗钟的人姓张,八庙垭住,他在草庙子林含宝的铁厂背炭,回家时夜宿元山观古庙,见此钟就顺手牵羊了,杨等见此人老实,又追问了一句“背到哪里去?”这人说:“背到洛坪坝罗北辰开的锅厂,换几斤盐吃。”杨建体等三人不再说什么了,将古钟又背回元山观。仍放于庙内。可是断裂的破片却少了一片。(约1.3平方分米)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对古文物的保护,黯然失色的古钟,虽避免了被盗危险,却仍酣睡在元山观庙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未断地发展,农民富裕了,这件古文物也获得了修复的良机。

1993年7月13日,元山村村民岳福贵背看古钟及破片,来南江县机具厂,找到58岁,有36年电焊工龄的焊接技师何大义焊接古钟。何大义凭他良好的焊接技术,积三十多年的焊接经验,满口应承。他怀着爱护古文物,抢修好古文物的责任感,以他满的热情投入了修复古钟的工作。首先用8厘米厚的钢板氧割一块与古钟缺片相似的钢块,精心地敲打与剔铿成与古钟内外壁相平行,又要与不规则的技口相吻合,外表弧形与古钟表面的弧形绝对一模一样的钢片,反复镀嵌做到与古钟外形无二时才算合格。由于铸铁与钢的物理性能不同,所留焊缝务必适度。为防止焊件在焊接时受高热而产生惊炸撕裂,老何将古钟及破片放于室外阳光下自然预热。每天从下午一点半到五点半这段烈日照射的高温下作业,有效的避免了惊炸撕裂的现象。他用506型的特殊铸铁焊条,施以平焊、点焊、滴焊、磨牙焊等焊接工艺,以纯熟的焊接技巧,在长达1.64公尺的不规则的焊缝上焊接。焊缝内外平整,牢固,7月20日下午三点钟焊接全部完工。

在被焊接上的1.3平方分米的钢块上,何老师用钢蟹刻上了:“1993年7月20日修复、匠师何大义”十七个楷书字,弥补了铸造古钟时无匠师考查的遗憾。当时机具厂的职工将修复好的古钟,倒悬于临时搭的钟架上,何大义手执榔头由轻到重,由缓到急地反复敲击,古钟发出了吭……吭吭……吭吭吭……的高亢声,好似向人们诉说:“沉睡了119年的铸铁古钟从此复鸣了”。当天下午被修复好的古钟被元山村岳福贵等四位村民抬回元山观庙内悬挂。

作者:黄通述

THE END
打赏
海报
南江县元山观明代古钟修复记事
南江县城东北面约二公里处,有座古庙名叫“元山观”,观内藏有一口铸铁古钟。古钟铸造于明朝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距今400多年。这口钟高94公分,口径56.8公……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