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

张思训(947-1018)系汉初名将张良后裔。其先祖自南昌调任四川为官,后定居成都大邑。其祖父张雍睦于五代时期为避战乱,从川西辗转来到古巴州恩阳河石城堡(原恩阳区石城乡)老龙潭落业,公元947年张思训出生在老龙潭。

太平兴国四年(979)他革新创制了 “太平浑仪”。他的这一伟大发明,让人类告别了混沌,走进理性科学时代,是世界天文仪表和计时钟的开山奠基者和始创人,在世界天文史、机械制造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丰碑,影响久远,更为世界航天事业提供了智慧与启迪。

张思训
张思训

一、环境滋养志趣

张思训出身唐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当时豪杰烽起,称霸争雄,兵马横行,斯文抱负难成。但张思训是幸运的,他赶上了 “中国中世纪结束和近代开始的好时代”。张思训13岁时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政权,结束了乱世纷争和军人治国的“刀枪”历史,有力的推动了教育、科技、农业、市井文明迅猛发展。时代的契合造就了张思训热爱生活、向往自然、崇尚实践的秉性;良好的家风,滋养出勤奋好学、敏行巧思的特质;独特的环境历练出道技精湛、成就辉煌的专功。

“日有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的老龙潭,是恩阳河“黄金水道”上的良港,“米仓古道”上重要的水码头。老龙潭南岸的石城堡由大巴山绵延数百里在此结穴,雄踞四邻,三面环水。在石城堡上举目远眺,恩阳河逶迤北来,活灵活现出一幅阴阳“太极图”;青州坝田畴如织,恰如一篇巧夺天工的锦绣文章。通江达海的船工架橹扬桨,形似千人拱手;潭侧大石盘上大小“石舀”星罗棋布,如繁星布阵,月光照在“石舀”水面上,反射出道道光芒,犹如万盏明灯。尤以日潭、月潭、转盘石(天眼)为奇,鬼斧神工蕴含无限玄机。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张思训搭建了探索未知的舞台。他自小就夜卧天眼石看星星,到石城堡上观天象,寒暑未断,并仔细记录、探寻规律。据张思训自述:“观天象五年昼夜,风雨未辍,终制成矣。”家庭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为张思训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实践砥砺匠心

老龙潭南侧岸有一约7000平方米的巨大石盘,是船只的露天修造厂,距张思训住宅仅100米。这是他孩童时期主要的玩耍处。他从小耳濡目染,对造船工匠不起图样、不划墨线、胸有成竹的匠心绝技十分敬佩,遂拜师学艺。两年不到,能熟练操作,成了造船“好把式”,“露天船只修造厂”的掌门人,人称“小鲁班”。

据张思训的裔孙张九信、张九兴、张学焕及民国时恩阳船运同业工会的舵把子张九雷、杨明伦回忆,“训祖”(张思训宗亲对他尊称)总结出的在不同时节根据不同天象预测风雨雷电的农谚流行巴江渠水,应验无讹,为后人遵循传承。“莫撞打头浪,航行两边才稳当”“乌云压顶,停船莫等”的行船禁忌俚语,在水陆码头有“小上海”之称的恩阳,被奉为经典乃至神话。船过险滩时用以挂帆、抛锚的纹盘机等诸多具有现代科学痕迹的航运设备都是出自“训祖”之手。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他革新创制浑天仪积淀了深厚的机巧玄妙功夫。

三、专精收获机遇

张思训潜心观天象、致力探寻天文物候征象十数年如一日,躬身践行,执着坚守,探寻天体星象、四季征候、十二时辰运行规律,积累了一系列天文学知识。在乡邻们眼里他是一个“懂天”的人,被奉为“奇才”。但张思训自知,他所见所学乃沧海一粟、冰山一角,无数个为什么更引起了他探求天文学的浓厚兴趣。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北宋兴国二年(977)宋太宗下诏招纳民间天文人才。乡贤举荐张思训应试,张思训不负众望,考试优秀,被选入北宋京城(开封)国子监研修天文。从此,张思训如鱼得水,潜心深学苦研,真正开启了他天文人生的航程。

THE END
打赏
海报
北宋著名天文学家张思训
张思训(947-1018)系汉初名将张良后裔。其先祖自南昌调任四川为官,后定居成都大邑。其祖父张雍睦于五代时期为避战乱,从川西辗转来到古巴州恩阳河石城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