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训(947-1018)系汉初名将张良后裔。其先祖自南昌调任四川为官,后定居成都大邑。其祖父张雍睦于五代时期为避战乱,从川西辗转来到古巴州恩阳河石城堡(原恩阳区石城乡)老龙潭落业,公元947年张思训出生在老龙潭。

太平兴国四年(979)他革新创制了 “太平浑仪”。他的这一伟大发明,让人类告别了混沌,走进理性科学时代,是世界天文仪表和计时钟的开山奠基者和始创人,在世界天文史、机械制造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丰碑,影响久远,更为世界航天事业提供了智慧与启迪。

张思训
张思训

一、环境滋养志趣

张思训出身唐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当时豪杰烽起,称霸争雄,兵马横行,斯文抱负难成。但张思训是幸运的,他赶上了 “中国中世纪结束和近代开始的好时代”。张思训13岁时赵匡胤建立了北宋政权,结束了乱世纷争和军人治国的“刀枪”历史,有力的推动了教育、科技、农业、市井文明迅猛发展。时代的契合造就了张思训热爱生活、向往自然、崇尚实践的秉性;良好的家风,滋养出勤奋好学、敏行巧思的特质;独特的环境历练出道技精湛、成就辉煌的专功。

“日有千人拱手,夜观万盏明灯”的老龙潭,是恩阳河“黄金水道”上的良港,“米仓古道”上重要的水码头。老龙潭南岸的石城堡由大巴山绵延数百里在此结穴,雄踞四邻,三面环水。在石城堡上举目远眺,恩阳河逶迤北来,活灵活现出一幅阴阳“太极图”;青州坝田畴如织,恰如一篇巧夺天工的锦绣文章。通江达海的船工架橹扬桨,形似千人拱手;潭侧大石盘上大小“石舀”星罗棋布,如繁星布阵,月光照在“石舀”水面上,反射出道道光芒,犹如万盏明灯。尤以日潭、月潭、转盘石(天眼)为奇,鬼斧神工蕴含无限玄机。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张思训搭建了探索未知的舞台。他自小就夜卧天眼石看星星,到石城堡上观天象,寒暑未断,并仔细记录、探寻规律。据张思训自述:“观天象五年昼夜,风雨未辍,终制成矣。”家庭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为张思训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实践砥砺匠心

老龙潭南侧岸有一约7000平方米的巨大石盘,是船只的露天修造厂,距张思训住宅仅100米。这是他孩童时期主要的玩耍处。他从小耳濡目染,对造船工匠不起图样、不划墨线、胸有成竹的匠心绝技十分敬佩,遂拜师学艺。两年不到,能熟练操作,成了造船“好把式”,“露天船只修造厂”的掌门人,人称“小鲁班”。

据张思训的裔孙张九信、张九兴、张学焕及民国时恩阳船运同业工会的舵把子张九雷、杨明伦回忆,“训祖”(张思训宗亲对他尊称)总结出的在不同时节根据不同天象预测风雨雷电的农谚流行巴江渠水,应验无讹,为后人遵循传承。“莫撞打头浪,航行两边才稳当”“乌云压顶,停船莫等”的行船禁忌俚语,在水陆码头有“小上海”之称的恩阳,被奉为经典乃至神话。船过险滩时用以挂帆、抛锚的纹盘机等诸多具有现代科学痕迹的航运设备都是出自“训祖”之手。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他革新创制浑天仪积淀了深厚的机巧玄妙功夫。

三、专精收获机遇

张思训潜心观天象、致力探寻天文物候征象十数年如一日,躬身践行,执着坚守,探寻天体星象、四季征候、十二时辰运行规律,积累了一系列天文学知识。在乡邻们眼里他是一个“懂天”的人,被奉为“奇才”。但张思训自知,他所见所学乃沧海一粟、冰山一角,无数个为什么更引起了他探求天文学的浓厚兴趣。机遇属于有准备的人。北宋兴国二年(977)宋太宗下诏招纳民间天文人才。乡贤举荐张思训应试,张思训不负众望,考试优秀,被选入北宋京城(开封)国子监研修天文。从此,张思训如鱼得水,潜心深学苦研,真正开启了他天文人生的航程。

四、精进赢来荣光

张思训格外珍惜这一酬志报国机会,对司天监收藏的自东汉、三国、南北朝至唐代造出的浑象、浑仪等孜孜不倦地鉴赏、探究。特别对家乡附近阆中的汉代落下闳、唐代的李淳风创制的浑仪、浑天黄道仪格外心仪、倾慕,对结构原理观察分析尤为精细,琢磨互鉴,兼收并蓄,扬长避短,为革新“浑天仪”奠定了基础。两年的刻苦钻研,张思训终于设计出了新型的水运(水银替代水)浑天仪模型,于公元979 年正月进献宋太宗(赵匡义)。太宗盛赞,令“如式密制”。公元980年制成置于都城文明殿钟鼓楼。

革新后的浑天仪机隐于内规天矩地,设置“五轮”(枢轮、地轮、横轮、侧轮、斜轮),齿轮传导;继置“三关”(定身关、中关、小关);“七值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昼夜周而复始,又置十二神(12时辰),至其时执时辰牌循环而出,以定昼夜短长;再置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把、天东、天来、天条、布三百六十度,为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紫微宫、列宿、斗、建、黄赤道,以日行定寒暑进退。是一座“法天象地”,具有天象显示与计时功能的新型天文仪表,这种机械转动与水银滴注,能与天体时空运行同步,又能保持恒定速度,同天体不差,构造“巧捷”,测量“精准”,是功能齐备的天文钟雏形,宋太宗亲自提名为“太平浑仪”,念其至伟殊功,翌年张思训被封为司天丞。

五、成就蜚声海外

张思训为中国古代浑仪的机械化、自动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一殊功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他制作的“浑天仪”具有大量的现代科技元素,以齿轮转动代替人力操作运行,用水银替代水推动“五轮”,革除了寒暑无准的弊端;置“三关”作操纵器,可以控制“地轮”的惯性运动。再则,增添了木制的“七值神”“十二神”报时辰设备。这一创造发明,比意大利人托里拆利1643年制造的世界第一台水银气压计早664年,比1370年第一台计时钟威克钟早390年。法国天文学家普赖恩将张思训誉为“从天文学世界下凡的天使”。美国罗伯特KC坦布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一书中坦言:“天文、载人航天等一系列科学技术与创造发明,是西方受惠于中国”。

可惜,有关张思训仪象《宋史·天文志》、巴中历代史志文字记载过于简略,无人知其制法,更无图样供后代研究。据张思训裔孙口传,“训祖”造的浑天仪,留存于清代“圆明园”,可与后世“大水法”媲美,后被八国联军焚毁,令人惋惜。张思训研制“浑天仪”的档案资料辗转流入英国,开启了西方的航空、航天征程,英国人奉其为“航天之父”。

六、致仕流芳乡梓

张思训一生致力于宇宙天体的探索研究,20多年餐风露宿与星辰为伴,奋斗不止,而立之年考入当时研习天文的最高学府,后任司天丞32年,建树了不朽伟业,年近古稀,致仕返乡。公元1012年他荣归故里,五年后与世长辞,享年72岁,归葬老龙潭红碑陵,建七孔券石墓塚,墓前建碑亭立直板碑,今字迹风化湮灭。历来奸佞小人不敢在红碑陵造次作乱,为后人留下了灵异之谜。新船下水或舟楫远航必到“训祖”墓前祭拜,成为当地船帮之行规。

南宋隆兴年(1163-1164)间,老龙潭张氏宗亲鸠工建了一处张氏祖祠,宏阔壮观,竖双斗桅杆,庭堂壮阔,历代朝廷州府官衙诰赠赏赐的“明伦堂”“留侯世家”“七叶侯封”“大夫第”四道金匾高悬门楼,彰显祖德殊功,“留侯世家”“大夫第”金匾尚存张氏宗祠。

张思训的故事,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特别是他好学善思、执着坚毅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后世老龙潭张氏族人影响巨大。据考,老龙潭张氏自宋朝以来,或廪或庠、或仕或宦者近200人,其中明成化十一年(1475)张本获乙未科殿试二甲第48名,赐进士出身,后任云南巡抚;成化十七年(1481)张铨获辛丑科殿试二甲第77名,赐进士出身,后任云南布政使;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张弦获癸丑科殿试三甲第266名,赐同进士出身,后出任湖广布政使;清乾隆进士张煌任原广东钦州知州。明末清初张弦之孙张述为避张献忠屠川逃往汉中,后追随肃王豪格征战张献忠有功,赐夔州府典吏,后任渠县县丞,致仕后享受“逢人不下马,见官高一级”的特殊待遇。

南宋初在张思训常年观天象的石城堡建起了“宝元寺”(川东北久负盛名的佛家圣地)。张思训的“观天石”及雕像,古今都被世人顶礼膜拜,敬若神灵。巴中人民为纪念这位享誉世界的伟大天文学家,1984年在南龛公园建立司天台阁楼,雕像一尊并撰联颂扬:问当年北宋天文学家谁优,是巴中人横操宇宙;喜今日南龛司空仪台新建,唯思训公独占江山。并将巴城连接南北交通枢纽大街命名为“张思训大街”。2019年张思训故里通航,并将张思训观天象的“老龙潭”、“石城堡”建成一处江城公园,供人们瞻仰、怀念。

张思训体国忧民、追求执着、至诚规天矩地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力量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精神塑造,必将永远受到人民怀念、敬仰、歌颂。

为纪念张思训,1984年在巴中市巴州区南龛公园建立司天台阁楼,塑雕像一尊并撰联颂扬:问当年北宋天文学家谁优,是巴中人横操宇宙;喜今日南龛司空仪台新建,唯思训公独占江山。并将巴城连接南北交通枢纽的大街命名为“张思训大街”。2019年,巴中市恩阳区在张思训观天象的石城堡老龙潭建成一处江城公园,供人们瞻仰、怀念。

(张丁夫 乔胜志编写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