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草池乡场镇由来及发展

草池场位于小通江河两岸河畔。据道光《通江县志》记载:“县西北,七十华里,诺水河东岸,有一巨石(铁索桥头),古名印合石,石上自生一小池,池内长有茅草,终年翠绿,人们认为是祥瑞。且河西有长约一里,较平坦的小坝,故名“草石坝”。

民国十年,梁伯城管草石坝邮务信柜,在邮政挂牌上把“草石坝”更为“草池坝”,此名延用至今。

明朝中期,此地无场,仅有几家百挂建有茅屋草舍,供来往牛客住宿,拴牛,后为本地百姓的耕牛交易之地。

明朝万历年间,刘、康、岳、管四姓,首先在此建房开店,做饮食生易,部分百姓、绅士来此建房,人口逐日增加,开始赶集,繁衍至今。

明朝末期,地方绅士、官吏在百姓中募划钱粮,修建禹王宫、王爷庙。

清中叶,又修建文昌宫、关帝庙。其场址上至关山岭,下至关帝庙。

清光绪6年(1880)狮子岗罗姓,又将两里外的小星场迁至于此,续修街道。

清朝末期又建万寿宫。其场市街道长742.5米,宽5米,房屋建筑面积为37290余平方米。

1935年初(民国24年)红军北上,陆续撤离此地,为坚壁清野,将草池场上部分房屋及庙宇烧毁。

民国24年(1935)后,地主邓邦琏、邹谣阶等人,相继在街道建修楼房,并在百姓中征募捐款,重建关帝庙,新建戏楼。

1947年8月下旬,连降暴雨,河水猛涨,将上街河岸王爷庙冲走。王爷庙至渡船口的房屋地基被洪水冲垮,街道倾裂,10户居民的房屋相继搬迁。

1967年,通涪公路通车后,人民政府为扩大集市贾易,便于物质运输,在场东面公路旁,陆续建什了收购站、供销社、食品站、转运站、农机站、企业办公室共14幢(系砖木结构)房屋,建筑面积达19800乎方米。居民也先后建筑砖木结构房屋5幢。

1974年9月13日,洪水猛涨至7.5米,又将上街右侧7户居民的房屋冲走。使原有街道的长度减少200余米。

1983年后,党中央号召建设猜种文明乡村,乡政府发动街道居民整修街沿。街道上先后有20户居民用火砖或砂砖改换了门面,有8户居民扩建,有10户居民新建砖木结构住房10幢,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同时,草回公路路经西街前面,使下街增长至乡政府右侧120余米处。

1985年底,东西两街街道总长达1800余来,建筑面积达45770余平方米,并在原渡口处建铁索桥座,沟通了东西两面街道,使草池场从此构成一体。

进入21世纪,草池乡继续发展,2020年,乡镇被撤销。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草池乡场镇由来及发展
草池场位于小通江河两岸河畔。据道光《通江县志》记载:“县西北,七十华里,诺水河东岸,有一巨石(铁索桥头),古名印合石,石上自生一小池,池内长有茅草,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