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对川陕苏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

恩阳县苏维埃旧址
恩阳县苏维埃旧址

1933年6月5日,反“三路围剿”胜利后,红四方面军解放了巴中以西的恩阳地区,建立仪阆县委、仪阆县苏维埃政府,下辖双庙、顺兴、柏林、渔溪、柳林、严家、福星7个区苏维埃。县委书记苟先良,县苏维埃主席李尔吉。

8月,仪阆县撤销,成立恩阳县委、恩阳县苏维埃政权府,隶属川北(巴中)道苏维埃,下辖8个区(镇),63个乡级苏维埃政权,372村级苏维埃政权,人口18万。县委书记潘天成,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李尔吉,在今恩阳古镇内办公。

1933年6月至1935年4月,恩阳先后成立了仪阆县委、仪阆县苏维埃政府、恩阳县委、恩阳县苏维埃政府、革命法庭、政治保卫局、交通局、财政局、邮政局、少共、童子团、列宁模范学校、工农医院等党政机构及团体15个。恩阳人民在党和红军的带领下,不但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还把“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传承和发扬了下来。

恩阳拥有川陕苏区境内唯一保存完整、文物数量最多的县级苏维埃政权旧址群,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核心区、苏区经济发展基地、苏区政权建设示范地、苏区后勤保障供给地,对川陕苏区以及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一)恩阳作为川陕苏区的战略核心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在恩阳设立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川陕省财经委员会主任郑义斋,红九军副军长许世友均在此办公。他们策划发起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缓解了苏区食盐及军需紧缺的问题,粉碎了敌人的封锁和进攻。

恩阳充分发挥水陆码头的战略作用,配合红九军,组织红军敢死队三出三进,搜集敌人情报,购买军需物资,为战争打好前哨。“三次进攻战役”的胜利,川陕苏区幅员面积扩大到4.2万平方公里、23个县级苏维埃政府相继建立,人口达到600多万,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

红军在恩阳建立被服厂、学校、医院,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将土地分发给贫苦大众,使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得,彻底解放了生产力。苏区政府鼓励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为作战前线输送食盐、粮食、衣物等物资,鼓励青壮年参加红军,壮大红军队伍,瓦解国民党军阀的围剿,彰显了恩阳作为米仓古道重要节点的作用,对于整个川陕苏区物资保障的支持,尤其是在苏区向西、向南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川陕苏区的创建和壮大,不仅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还填补了我党在川陕边武装割据根据地的空白。与刘志丹、谢子长领导创建的陕甘革命根据地,贺龙领导创建的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成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封建军阀的强大力量。

(二)恩阳作为川陕苏区最为重要的经济和后勤保障基地,为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物质支撑。

川东北由于山高林密、交通不便,煤、铁、茶叶、木耳、银耳、中药材等自然资源,无法大量外运;而本地所急需的大量日常物品盐巴、药品等也无法及时输入。因此,恩阳作为苏区的水陆交通枢纽,地位就显得格外重要。“仪南战役”结束后,红军发动以恩阳为主力的7000人农民运输队将几十万斤井盐先是转运到恩阳,再从恩阳运送到苏区各地。同时,根据恩阳盛产棉花和水稻的自然条件,红军在此建立了兵工厂、被服厂和红军经理处,负责管理恩阳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建设。

川陕苏区时期,恩阳作为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和保障供给地,为根据地建设和大部队转移,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反“三路围攻”、“三次进攻战役”,反“六路围剿”,以及“广昭战役”、“陕南战役”、“强渡嘉陵江”等重大战役,恩阳都是最重要战略支撑点和后方保障基地。

(三)恩阳作为妇女武装发展得最好的地区之一,对川陕苏区劳动妇女解放提供了可资可鉴的样板。

川陕苏区掀起的妇女解放运动,600万人口,200多万妇女,就有30余万的青壮年女性参加了革命斗争。在党和苏维埃政策法令保护下,恩阳的数万妇女获得了平等自由,她们主动投身到革命洪流中,数千名优秀青年妇女,参加了苏区的各项运动。

1933年11月,川陕省委、省苏维埃在恩阳镇召开“川陕省红军家属代表大会”。会场设在恩阳区茧庄一赵姓人家的宅院,参加代表565人。大会作出了《川陕全省红军家属代表大会决议》,号召代表们支持亲人打反动派,带领妇女站岗放哨捉拿奸细,保卫苏区,搞好生产,支持打仗。会后,家属代表们回到家乡,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宣传自己在红军里享受到的自由平等。在她们的带动下,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夫妻双双参加红军的场面比比皆是。红军撤离时,恩阳有女红军(干部)1000余人,随主力红军参加了长征和西征,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妇运史上的奇迹。

恩阳还广泛建立了妇女工作机构、妇女学校,为苏区培养妇女干部。资料记载:截至1934年,在川陕苏区各级政权机关中,妇女干部约为干部总数的四分之一。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120名代表中,妇女就有30多人;第二次大会1160名代表中,妇女就有340余人;第三次大会1440名代表中,妇女占360余人。红四方面军成立了妇女独立团后,1934年2月,恩阳县也建立了“恩阳妇女独立营”,建制106人,她们与男子一样,参加学习、训练和作战,是当时不可忽视的一支妇女武装力量。

1935年初,红军准备渡嘉陵江西进,整编在恩阳苏维埃工作的大部分女干部,组建妇女独立团二团。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前夕,又合编为妇女独立师,跟随主力部队长征和西征。

(四)恩阳作为一大批开国将军战斗过的第二故乡,为川陕苏区和中国革命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时,红四方面军仍有3.3万余人。1937年整编为八路军时,红四方面军的部队仍是各大主力红军中人数最多的。

在恩阳战斗过的川陕苏区领导、红军著名将领有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廖承志、王树声、许世友、张琴秋、刘瑞龙、郑义斋等。徐向前、李先念、廖承志、秦基伟、洪学智、王树声、许世友、陈锡联、刘华清等都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从川陕苏区走出去的,后来担任大军区领导职务的还有100多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1955年以后,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战斗过的授衔将军多达400余名。恩阳有冯丕成、刘自双、程登志、张德贵、张世盖、阳自碧等6人。

(五)恩阳政治、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川陕苏区的建设和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恩阳是川陕苏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经济发展主战场。1933年10月,“仪南战役”结束后,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提出,苏区党政军民齐抓共管农业生产,夺取农业丰收,保障红军打仗和群众生活的需要,提出了“寸土不荒”的口号。1934年夏秋,因反“六路围攻”收紧阵地的需要,放弃了大片苏区,导致整个苏区的农业生产面临严重困难,但恩阳河作为主要交通集散地,始终控制在红军手中,苏区农业生产依然获得丰收。

川陕苏区时期,恩阳20来万人,约1.8万人参加红军,约3000余人参加各类地方武装,数千人参加苏维埃政府工作。全县民工投入运输力量约70万人次,累计为苏区提供粮食 2400万公斤。在恩阳土地上战斗牺牲的红军战士约 1.2万人。

川陕苏区经济建设最骄人的成绩,就是基本形成了从采煤、采铁矿到炼铁、生产弹药的军工生产完整链条。作为川东北最大物资集散中心的恩阳,则肩负起商品流转和苏区以外的贸易,从而促进苏区的经济良性发展。

(六)恩阳作为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的主要出发地,对策应和接应各路红军长征作出了贡献。

1935年1月22日,中革军委电示红四方面军向西线进攻,配合红一方面军行动。建议应以群众武装与独立师团向东线积极活动,钳制刘(湘)敌,而集中红军全力向西线进攻。

接到中央电报后,为迷惑敌人,创造红军主力西渡嘉陵江的有利条件,接应进入陕南的红二十五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第三十一军和总部工兵营秘密进行渡江准备,红四军、九军、三十军共12个团发起“陕南战役”。而渡江的后勤大本营就设在恩阳,数万红军及其直属后勤保障队伍在以恩阳为中心的数百里区域秘密集结,开始撤离前的准备工作。

“陕南战役”的行军路线就是从恩阳的渔溪、和平出发,经过雪山、义兴、苍溪到达旺苍,由旺苍行军到陕西宁强。恩阳负责了整个战役的辎重和军需运输。

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时,需要建造大批木船,恩阳接受任务后,连夜组织300多名船工和后勤保障队昼夜兼程奔赴苍溪前线,在很短的时间内便造出数百只木船和三座竹扎便桥构件,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七)恩阳作为红军早期解放的地区之一,将革命的火种广泛传播,为苏维埃版图扩大到辽远的西部作出了贡献。

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了川陕苏区,将中华苏维埃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部,为中国革命大本营由南向北转移打下了坚固的基石。

恩阳作为红军早期解放的地区之一,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后,积极扩大宣传,组建宣传队,根据宣传大纲、教材、党报党刊和标语口号,采用歌谣、戏剧、快板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和苏维埃的主张,解放了恩阳人民的思想,将革命的火种根植于恩阳人民的骨髓中,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恩阳人民。

1933年7月开始,恩阳在各乡建立列宁小学、工农学校、苏维埃小学、夜校、读报班、识字班等教育机构,解决了工农子弟上学读书和普通群众的文化扫盲的问题。在恩阳境内还兴办了苏维埃干部学校、青年团校、妇女学校、红色卫校、通讯人才训练班、经济训练班。

恩阳还开办了苏区唯一的“列宁模范学校”,为川陕苏区选拔培训师资力量。恩阳及周边南江、仪陇、南部等地区青少年儿童纷纷到此学习军事、文化知识。“人民的好战士”张思德就曾经在这里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成长为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

(八)恩阳为川陕苏区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使其架起了“扬子江北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

川陕苏区二次党代会后,恩阳大力开展党组织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先后建立8个区苏维埃政府、64个乡苏维埃政府、372个村苏维埃,发展党员3000余名,完善了县、区、乡、村四级苏维埃政权。并在村苏维埃以下推行“十家代表制”,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全力推行省苏维埃政府颁布的28件法规条例,因地制宜地建立了贫农团、工会、青年团、少先队、妇女组织。

恩阳还创造性的贯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大纲》,改变了一度在“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等过激的土地政策,在充分保障贫雇农土地利益的基础上,较好地兼顾了社会边缘阶层的土地利益。在执行《平分土地须知》《怎样分配土地?》中的规定:“我们要打破以女子脚小不能耕田,就不分配土地给女子的错误观念。”“对需要土地的最贫苦的小贩等,还是要分土地”。

借鉴中央苏区经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恩阳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伊始,县监察委员会同时成立,大力宣传《川陕苏区党员必须的八项纪律》《干部必读》《党员须知》《红军须知》,大规模传唱《红军纪律歌》。对于经济犯罪,严厉惩罚,凡贪污公款500元以上就要被处以死刑,情节较轻者则给予警告、没收、监禁或强迫劳动等处分,从而获得老百姓的信赖,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进行管理的实践中,在创建、保卫和发展苏区的斗争中,恩阳人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苦、不怕累,为革命胜利前仆后继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让恩阳成为川陕苏区一块坚如磐石的革命阵地,架起了“扬子江北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

英雄的红军将士、英勇的恩阳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梦想,用热血和信仰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书写了一个个生命传奇和经典,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重温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梳理恩阳对川陕苏区乃至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必将进一步增强老区人民继往开来,排难创新,建设家园,振兴中华的必胜信念和坚强决心。

来源于:巴中广播电视报

THE END
打赏
海报
恩阳对川陕苏区以及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
恩阳县苏维埃旧址 1933年6月5日,反“三路围剿”胜利后,红四方面军解放了巴中以西的恩阳地区,建立仪阆县委、仪阆县苏维埃政府,下辖双庙、顺兴、柏林、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