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涪阳镇境内的山脉

涪阳山脉,因诺水、涪水相隔,分东部山脉,西北部山脉。西南部山脉。东部山脉名石转山,从新场白岩冈进入乡境,向南经三角池,白石岩,老鹰咀,手爬岩。牛肩臂,马皇沟,陡咀子,围子梁与赤江天华山相接。西北部山脉名草帽山。西南部山脉包括西南面的铁鞭山和最西点的香炉山。

一、石转山

石转山在乡北40华里处。又名十转山,属新场白岩冈继脉,因有十道坡冢而得名。最高点尖包梁海拔1418米,面西下文昌官。主峰三角池面西下何家梁至石场坝影向西南分支罗坪山下小罗坪至董家沟。继脉白石岩西向分支五根树北向木梯岩下油坝梁,西北向帽帽梁下火盆梁、术梯岩,南端下马家槽、盘龙岗。继脉老鹰咀分支独松树下延玉皇庙,西行郑家山、张家坡、老关沟,独松树正面樊家而下油坊沟。继脉手爬岩分支太平洞,西北行下三盆溪、狮儿梁、大坟包、佛儿岩至龙骨头。西行下石岗屋基、花坡坡、李继颜墓地。继脉牛肩臂分支伍家坟梁下下三盆溪。继脉马皇沟梁,西北下杜家垸至水池梁,向西分支滕家梁下延鲜家山、郭家冢。继脉陡咀子分支曹家山下延团鱼石、田仓梁、庙梁上下王爷庙。

围子梁垭分支松树梁,下延松树屋基,菜麻弯、关山里至洪云桥。

二、天华山

天华山在乡东南面30华里处。最高点海拔980米。,东行赤江乡马家弯,南行草池乡陈子坪。

三、草帽山

草帽山在乡北25华里,最高点海拔950米。从赵公寨起,北上破门垭与新场乡大高山接,南下千柏树梁,学堂梁,北台垭至龙头村的符特山。西北去牛蹄坎与陈河乡北草池相接。山居诺水与涪水之间,顶端平坦,绿草满地,形如草帽而得名。

四、铁鞭山

铁鞭山又名铁枷山,在乡境西南25华里处,最高点海拔920米,形如铁鞭而得名。

1933年8月红军73师271团1营依托山势之险,消灭田颂尧军罗乃琼部1个团的兵力,保卫了红江县,乡人有诗赞曰:“铁鞭山似铁鞭横,捍卫苏区史志新,三三年头反围剿,血雨腥风破敌军”。高峰从白泥山接,西南面延伸至草池乡的黄草梁、硐坪山。再东延至天落水、秀才屋基至冯家面。东脉马鞍山下延至玉皇庙、斜滩河。东北行分支牟家山下延大弯里至左家梁,北行大乌梁直下些山唐坡里。

五、香炉山

香炉山距乡35华里,是西部的一段高地,最高点海拔1326米,仅低石传山尖包梁92米。从西南往东北向的山峰之间,形成150米宽1000余米长平坦而有泉水的渠涧。由于有鸳鸯鸟到此游泳,乡人叫它鸳鸯池。1973年建成60万立方米容量的水库。

主脉南行入草池乡境徐家岩、落石咀下鹿浴沟。东行曹村沟的陈家山、老君山,再东白泥山与铁鞭山接,西北行张公山、牟家山垭分支莲花硐,相公坪,再西北至石龙寺村的北门梁,土寨子。偏西陡岩下为陈河乡的西浴溪,正西灵山洞入下江口村,脉延至林子垭断。靠背是陈河乡李季坪的荷家梁。土寨子西面再分支为大包梁,亮垭子至青龙咀。1944年南充覃建功(云济),来此建庙。自称云道,结党为奸,以化水治病为掩护,欺骗群众,抗拒解放。1950年5月乘社会秩序尚未稳定,率结500余人,持枪200余枝,先后攻打平溪大公乡驻军,同时还在草池等地破坏交通,砍断电杆,图谋配合各地匪徒攻打涪阳、通江。后被我人民政府镇压。

六、雾露台

雾露台在下江口村九组境,因多雾而得名。地处东经107°08,北纬32°02,是群山中又突起的一小山直伸下江口,背靠林山洞,面对武郎坪,雾露溪萦绕东西南三面:台宽60米,长220米,面积为1320平方米,常年雾气弥漫,早晚尤甚,春秋较浓,夏冬稍淡。

在土寨子灵山洞高地俯瞰,俨然一小岛沉没在雾海之中。

《太平寰宇记》载::“符水出于符阳县,是县西北小江也,旧名沐浴溪,后称雾露溪,有雾露台,临溪上,小江多雾,先从台发”。这里草木青翠,景色宜人。在元末明初(不详),乡人为避署闲游,积资修建庙宇,使雾露台名扬乡外。清初举人张孔汲,对此台十分赞尝,经常登台攻读,寿终埋葬于此。其墓碑有云:雾露溪流常水满影寿域短暂日月长”。清同治年问,贡生张蔼亭,家住台下,由于偏听讹传,认为雾露台的庙宇挡住了他家的风水,便派长工将庙拆毁。当地群众非常愤恨,上告县衙,县官速派差役前来追究。张无奈,只好招雇工匠重新修复。不久张见此案已了结,又暗中支使亲信拆除庙宇支柱墙壁,造成庙宇全部倒塌。

张蔼亭为富不仁,在清光绪三十年被县衙处理,家产衰落,卖掉鄢家沟、下江口的田产。乡人有诗云:“九台(雾露台)虽去秀,霭亭亦不丰”。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涪阳镇境内的山脉
涪阳山脉,因诺水、涪水相隔,分东部山脉,西北部山脉。西南部山脉。东部山脉名石转山,从新场白岩冈进入乡境,向南经三角池,白石岩,老鹰咀,手爬岩。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