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古战场:方斗寨

远眺方斗寨

方斗寨位于平昌县青云镇。青云镇自巴州鼎山青龙一脉,蜿蜓至斗阵村大风垭处而突起,海拔865米,三环式半山腰盘山公路超过24公里。山下紧连马保、小寨、尖山、土城等小山寨。北坦溪南六门,西青云东平昌,方斗寨恰居其中,自古为通道要塞,兵家必争之咽喉。

寨下人口众多,有5个农业社环绕,有丁氏、文氏、张氏三姓望族。相传,唐代名士袁天罡从广元到巴州,预测“青云孕宝地,方斗有佳穴”。

这座自古以来的古战场,有九个寨门、八口塘库。山顶上广袤平坦,曾有耕地300余亩荒地1000余亩,而今已全部退耕还林,森林覆盖总面积超过2000亩。山上各种植被茂密,特别盛产独特的兰花寨兰,还有很多中草药材。寨下有一批练武人士,常采练武草药,现有传人,专治跌打损伤。还有一种专治不孕不育的草药,比医院的药还灵验,慕名求药者有缘方可。但只有一位李老太君能辨认,她扯出药物苗根一看,能生不能生,生男还是生女,什么时候生,都能预见,从无差错。她口才特好,人才身材极好,善打官司,80多岁了都是坐立端庄、精神矍铄。此艺单传,传媳不传儿,后传何玉莲,现在已传至孙媳妇一辈李珍兰、牟含东。

山上稀有动物有绵鸡、蟒蛇、狐狸、野猪,解放前还见到过老虎和棕熊。

历代战争,方斗及周围诸山寨皆驻扎有兵营。巴人部落交战,后来巴人与楚与秦在此交战频繁。汉末,张飞从荆州入川经达州直取巴州,过方斗寨斗阵坡,被严颜发现,双方激战,故有“斗阵坡”古战场遗名。解放初期,尚有一座古柏环抱的占地60平方米的张飞庙,但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毁。尔后,抗元蒙、白莲教等都在此安营扎寨或激战。

“朱贼子”趁夜偷越过境方斗寨下,人们次日晨才发现方斗寨伸向西方的脖子梁下土地庙处的石头上写着“伍通”二字,方知夜间贼兵已过境,遂留下“五通庙”小地名,至今是斗阵村“两委”和小学所在地。关于此处地名的来历,还有几种说法:一是“武童庙”,这里曾经有一个武艺高强的儿童,为保护族人在此防守贼兵而牺牲;二是“五童庙”,这里曾有个小庙,五个儿童经常在此或聚玩嬉戏,或听诵佛经,或练习武功;三是“五同庙”,为了抵御外族和外敌,本地巴人曾在此立盟:“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德心同一”,后来在此建庙纪念。

湖广填川以后,本地三大望族丁氏、张氏、文氏又在此庙以“五同”再次盟誓,大家团结互助、和睦共处。综上,这个地名的历史意义重大,既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彰显不同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用“五同”或“五童”为好。

嘉庆年间,达州王三槐率众起义,欲直取汉中,在此地驻扎有一万多人马。清政府派兵围剿,双方在此激战80余天,死伤无数。每当深夜或阴雨天气,犬吠如泣,当地人总感有鬼哭狼嚎声音。1962年,集体搞土地加工,人们在“天星桥”的几个“万人坑”附近挖出了不少人骨马骨,还有很多铁锈斑斑的古代兵器。天星桥,又叫“天生桥”。民国时期,在陕西各地上演的汉戏《天星斗阵》,开场白由一个武生唱:“天生一栋桥,桥下万丈高,桥下又无水,水从桥上飘。”接着又唱:“本帅当营正心焦,土城落穴是团包,红光跃进青云路,黑马足踏龙王桥,天屋提笔负方斗,挂灯斗阵是芭蕉。本帅张翼德于是也。”这正是唱的张飞战严颜的古发斗阵本地人丁开急等人去陕西做火意,亲眼看过此戏,给陕西人解释说用的就是他家乡平昌的那个方斗察斗阵坡,唱词里面的土城团包红光跃选青云、黑马、龙王桥、天星方斗寨的坟、斗阵坡都是当地周围的小地名。陕西人听后都感到吃惊。

1933年8月到1934年,红四方面军与川军曾在方斗寨激战,反复争夺。山的大寺院即毁于那时的战火,周围的方斗寨学堂也逐渐冷落。后来经过修缮,供奉有观音、十八罗汉、龙神等塑像。解放后,张国善、张寿善、李大忠、李大成李光才等人在里面居住过,后来陆续迁移寨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成都军区在山顶建有军事铁塔,还派军人通宵值守。现在已是电视手机信号塔,可以辐射周边几个乡镇,同时也是重要的“航标”。

30多年前,家住方斗寨不远处的一个学生作向导,我带班上50多个学生春游登上寨顶,笑指群山,放歌豪啸,在上面野炊,还在两个堰塘游泳过。而今,我已找不到当年登寨的那条荒芜山路。但我知道,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登山收获和感受。

如果从斗阵坡登寨,不远处有一长田坎,为水田。田坎一边是岩,一边是水,千余米之长,是青云镇通往县城的必经之道。背夫负重时最害怕这种长田坎,当年川军刘存厚的骑兵过此,就有战马坠岩,人称“刘师过道”“坠马嘴”。

第一次时,我想从大风垭山下公路而上,但因公路还没有验收,陡崖边也还没有护栏,坡度几乎成45度,摩托车根本不敢上冲,或者上去了也不敢往下开。我站在坡下,望见那摇摇欲坠的巨石,胆战心惊,望山兴叹。

第二次时,公路护栏修好了,盘旋公路也修到了半山腰。我乘车来到半山腰,从小路很快钻进了密林。一路上看到了雕刻过的石墩,还发现了东寨门,我非常兴奋。见到寨门上那巨大的石料,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干劲。我继续前行,可是荆棘丛生,再也找不到路,只好退回。

第三次时,我先拜访了斗阵村的老支书。我按照老支书所说,顺着他家房子左侧往上,顺着曲曲弯弯的小路,很快就进入山林。几千年的老路,虽然荒芜已久,但依然清晰,偶尔能见到残存的寨墙更是指路标。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密林中竟然还住有农户,有的房屋整洁,有的房屋破烂。我在密林中穿行,一直勇敢探寻,终于到达了寨顶的两座信号塔处。站在100米高的铁塔下向远处望去,立感豪气干云、气吞万里,四周的金宝山、梁云台、马包寨、孤山坪、佛头寨、铜城寨,群峰遥遥。寨顶上曾经办过规模较大的方斗学堂,也叫方斗书院。本地丁氏家族里文化水平较高且获得功名的丁思殿、丁纯文、丁体三等名士在此执教,遐迩闻名。附近大罗、福申、六门、岳家、大寨、坦溪等十里八乡前来求学者达百人,有的学生结婚后都慕名而来。

丁思殿后人保留的“学冠群英”匾
丁思殿后人保留的“学冠群英”匾

其中,苟鹏程婚后在此求学,后来到青云小学任教,百余岁才去世。这些名士留下的作品还有部分传唱至今。如丁松元先生抄传的《斗阵村清同科两贡生之梓里题壁诗》:

夕阳独坐便相熬,土城流脉系团包。

红石现出青云路,黑马喜过龙王桥。

坐在棋盘观斗阵,挂灯永远照芭蕉。

天星执笔点方斗,万古人民乐逍遥

—丁纯文

独坐庙中日当头,眼观土城似高楼。

尖山夜月方斗寨,铜城溪锁雷家沟。

青龙卧龙盘龙寺,黑马下马通马沟。

唯有斗阵名不朽,汉时交战万古流。

一丁思殿

足踏青云步步轻,峰围四面紧于城。

岭角有风山自响,檐牙无雨水无声。

风吹碧水千层浪,月照丹梯一色明。

高岗只管鸣凰凤,哪听群鸦噪晚晴。

一丁思殿

丁敏文,系大清同治年间太学生,至今墓碑还在。他德才兼备,育有两子,丁思柳习武,武艺高强;丁思殿习文,诗文俱佳,尤其书法造诣较高。丁思殿还很有教学能力,教的学生大多考取了功名,可自己却久考不入,迟迟是个老童生。他教的一个学生来成都主考,有意放他一马,单独在其试卷上出上联“徒中师不中”,只要写上几个字的下联就破例赐其一个顶子(功名)。哪知考前,他吃了母猪肉导致眼睛发肿看不见,还闹肚子,没有去到考场。他的这个学生知道原委后来到旅店,对他说:“先生,徒中师不中啊。”他立马回道:“人争命不争啊。”见先生一下就对出了下联,学生只能扼腕怅叹。

丁思殿生前很有名望,在巴中特别有名。平昌余堃翰林极为赏识他,自称才华不及,带他到了西安做幕僚,汉戏《天星斗阵》的唱词就是他宦游西安时所作。

他在屋后的斗阵坡官道驿站处立有一大碑,亲书“不如求己”,过往武官文士对其书法崇拜痴迷,无不下马落轿登门拜访。

巴州州牧和学政为他题赠匾额“学冠群英”,遗憾的是落款已看不清,只有中间的印鉴清晰可辨,至今保存于其玄孙丁文元老家堂屋。

我在整理青年时代的读书笔记时,发现抄录的民国时当地的名士丁体三先生的《十八扯》:

一把萝卜不零卖,萝卜拔搭眼眼在。

人争涵气一场空,弯刀将就瓢切菜。

二人说话有地头,船下三滩慢悠游。

雪里埋牛终久现,瘦狗炼出三斤油。

三个明人当元官,染白牛遇闵子牵。

狗钻铁罐胡乱碰,裹肚无钱往外翻。

四季甲子不宜雨,人活百岁不想死。

不到黄河心不甘,不娶媳妇不呕气。

五行八字命生成,半点由命不由人。

场后下雨街背湿,行走天下不满升。

六月酸水没人作,怕你会说八字歌。

光棍无钱死吃亏,汉中骡子要过驼。

七十二行跑为上,象吃象来不敢犟。

退后一步自然宽,开不起钱挨得棒。

八仙过海显神通,狗撵耗子劳无功。

作媒遇着讨亲主,屙尿碰到老麻蜂。

九赌神仙都要输,槽内无食猪拱猪。

人家下巴接饭吃,自己婆娘成奸妇。

十个指拇往内折,秀才三年成白铁。

扯过大襟盖小襟,处处老鸦一般黑。

我与丁松元先生同事多年,相约多次登寨而无机会。他作有《咏方斗寨》:

北斗七星方斗映,悬崖峭壁四周雄。

寨门坚固设关口,山顶广袤藏蟒熊。

南北石猴盘古造,东西岩洞水泉丰。

军用铁塔留观址,历代军家何屯戎。

想当年,严师执教,书声琅琅,儒风浩荡,传承文脉;想当年,高僧大德,青灯黄卷,朝钟暮鼓,度己度人。如今,虽青山依旧,杜鹃声声,但不见了古庙前南北两只天然的巨大石猴,不见了那一口甘甜的观音古井,再也找不到30多年前登寨春游的感觉了。

而今,方斗寨周围仍是人才辈出、名贤众多。当地几十位农民企业家多次聚商投资开发方斗寨,盘山公路已从山脚修到山腰,可供数百人饮用的观音老井正在恢复,大风垭居民点已成一条长街,花椒园、樱桃园、李子园、花卉园,遍地开花。这里,已成为金山银山、金寨银寨,慕名登寨的游客络绎不绝。

(作者:黄绪忠)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人古战场:方斗寨
方斗寨位于平昌县青云镇。青云镇自巴州鼎山青龙一脉,蜿蜓至斗阵村大风垭处而突起,海拔865米,三环式半山腰盘山公路超过24公里。山下紧连马保、小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