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川陕苏区长赤县委宣传部长何尧林

穷人的秀才

何尧林,1912年1月10日出生在长赤区竹岭乡一个佃农家里。八岁开始读书,十四岁卒业于龙池书院。他勤奋好学,聪敏过人,诗文书画,无不精通,是当地亭有名气的“穷秀才”。

穷秀才是专为穷人办事的,家境贫穷,弃学为农后,穷人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请何尧林作对联,应酬事,就连么店子开张也要请他。名声远扬。一次,相距数十里的罗家坝有个店子开张,请他提个对子,讨个吉利。他大笔一挥:“早上朝晚上朝一日三朝,来也长去也长幸福源长”,横批着:“财源茂盛”。说也奇怪,这个店子,由于修在河边当道处,来往客商多,一年后就买田修房,人们把他当作吉祥颂。由于他乐于帮助穷人做事,人们都乐意求他,想他,好象看到他就会给你温暖和安慰。他那长长的脸蛋,常带着善良、慈祥的微笑,眼神里充满了无的温柔。

他还是一个爱逗趣的小伙子,在他21岁那年,同学张明友结婚一月,精神不振,来找他谈天,自言准备把女人休了。尧林不知就理。朋友说结婚一月有名无实。光林风趣挑逗,才知其女是合衣而睡,就出其主意,叫张回去谈古论今,“夫妻好比鸳鸯鸟,要交颈而眠,要形神相依”。不久尧林在他家做客,夫妻笑逐颜开,把他奉为上宾。这虽是闲话一桩,也可见其睿智多才,善于为人排忧解难。因其有成人之美所以至今还流传桑梓。

布尔什维克报

1933年2月红军解放了南江,在长赤地区设立了长赤县。尧林由于穷人拥戴,一建立苏维埃,就被穷人们选为三乡苏维埃秘书。当干部后,有人担心他太年轻,“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他却胸怀大志地说:“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白纸可以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红军是解放穷人脱离苦海的,但我们每个人也应该为自已的解放尽一份力。不过,他也时常告诫自己:我是一个干部、共产党员,党相信我,穷哥们看得起我。正人要先正己,我一定要处处廉浩奉公,尽忠职守,勤奋工作。

1933年4月,由于尧林工作出色,加之又是远近闻名的“秀才”能说会写。区委书记何继海看中了他,调他到长赤区委作宣传部长。到职后,尧林得知当个宣传部长,首先要掌握革命理论,要努力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为了堂握某一理论,弄清某一个问题,他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拿着本书,一学就是到深夜。

尧林不仅重视自已的学习,还在区委学习小组上宣讲,交流心得体会,引导大家都来学习革命理论。区委书记何继海,识字不多,以前拿书本就头痛。但在尧林的影响和感染下,他逐渐提高了学文化,学马列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为了把革命理论通俗地传送给广大基层干部并在群众心田上撒下革命的种籽,尧林建议区委办一份报纸,这一设想,当即得到区委书记何继海同志的支持。于是尧林那间卧室兼办公室又增加了一种功能一一“报社”。由部队支援的一架残破的油印机和一张磨得发光的旧钢板是“报社”的全部家当。从编辑、记者到刻印工、发行员全部由尧林一人担任。尽管条件差,设备简陋,但尧光林还是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办报工作。经他的努力,从筹备到出刊,仅用了五天时闻;区委机关的报纸问世了。尧林把它定为“布尔什维克报”;首期发刊词就是一首诗:

中国共产党就是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就是中国共产党,
她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
她是历史的可贵,
她是祖国的荣光。
是创造人类幸福的支柱,
是我们无产阶级的顶天大梁。
有了她,我们就心明眼亮,
有了她,我们斗志坚强。
她,对穷人和悦可亲,
对敌人特别能战斗。
她是我们事业的希望,
是我们穷人解放自己的力量!

十六开的黄色生二元纸,手工油印的版面一一《布尔什维克报》同巴山人一样的粗朴,但它倾注了尧林的心血,展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献上的一颗赤诚的心。针对全区党员中农民出身的占绝大多数,不少的人在思想上残存着浓厚的小农意识,为此,尧林在《布尔什维克报》上除了重点宣传土地革命政策法令外,还特别论述了无产阶级的特点和历史使命,闸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及其奋斗目标,使《布尔什维克》成了一所开放型的党校。这张油印小报覆盖面很大,也深受全区党员、干部的欢迎。

为了报纸办得丰富活跃,有声有色,尧林使出了自己的全身解数。坚持每周一刊的《布尔什维克报》,共辟有“革命导师传记”,“党的组织”,苏维埃工作动态”,“大事与评论”,“农事与革命”,“文艺园地”、“经验与交流”、“表扬与批评”等十多个栏目。每期报纸还配有尧林亲自创作的漫画边款等插图,真是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潜移默化渴求理论,争相传阅。因此,《布尔什维克报》供不应求,从首刊发行一百多份,迅速增至五百多份。不仅在全区,而且遍布长赤县,深受当地干群赞赏。

适时宣传

作为区委的宣传部长,尧林深知自己肩上的重量,他除了办《布尔什维克报》外,还特别注重日常的宣传鼓动工作,他经常带领乡村苏维埃宣传员,提着锅墨、石灰水,用草把在田边地头,村落院户刷写宣传标语,把宣传鼓动工作和根据地各项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动员各地青年踊跃参军,保卫苏区,他就号召“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推开压身石,投身闹革命”;他抓住农民辛勤耕种,就是希望一个好收成的心理,大力宣传“包谷馍馍甜又香,莫要一分田地荒,只要大家决心大,石仓一定变粮仓”。为鼓励翻身农民学文化,他告诚“不读书是文盲,读书识字眼睛清,会写会算不受骗,顶天立地当主人”。道出了穷人要翻身,要革命,就要有文化的浅显道理。

尧林最懂得,在工农解放的问题上文化解放是关键,为了使穷人掌握文化知识,掌握革命理论,在他筹划和奔波下,各乡村办起了工农夜校和初级扫盲班。推选识字的工农积极分子当老师。每当夜幕降临,各乡村便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尧林作区委宣传部长五个月中,全区开办夜校和扫盲班三十二个,使二百五十余人初步摘掉了文盲帽子。

尧林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就用进步、文明去取代落后和愚味。他通过多种方法去发展苏维埃文化,他自己刻印散发了《国际歌》,亲自组织教唱;由他主持组织的“文工队”经常走乡串村,给群众演文明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鞭挞封建思昧落后的传统陋习,弘扬苏维埃的新风尚,使人们在妖乐声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重视采风活动,人们在芳作中的各种号子、山歌也被他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如象他改编的一首劳动号子启发穷人觉悟:“铁链响叮当,炉炉火照天堂,纺织娘没衣裳,砖瓦匠住草房,木匠睡的杈杈床,恶绅不劳动,吃的山珍穿的绸衣裳,穷人苦到头,冬没被盖夏无床,过年打断响午粮”。它揭示贫富悬殊,谁养活谁的问题,所以至今还令人记忆犹新。

不仅如此,尧林还充分发挥各乡村群众团体的职能作用,对于“少共”、“妇女会”、“儿童会”等组织,一面帮助发展大,一面向他们布置任务,交待工作方法,使他们在群众中作好宣传,发挥了党的助手作用。

THE END
打赏
海报
记川陕苏区长赤县委宣传部长何尧林
穷人的秀才 何尧林,1912年1月10日出生在长赤区竹岭乡一个佃农家里。八岁开始读书,十四岁卒业于龙池书院。他勤奋好学,聪敏过人,诗文书画,无不精通,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