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善人傅光文
土地塲乡(今平昌县佛楼镇所属)有个叫傅光文的人,他向来喜欢做好事,还学习宋朝儒家的“功过格”(一种记录自己善恶功过的本子),用它来时刻反省自己、修正过错。
他三十二岁那年生了重病去世了,连丧事都办完了。可过了七天,他妻子去坟前哭祭的时候,忽然听到棺材里有“咚咚”的响声。她吓了一大跳,赶紧告诉了邻居们。大家伙儿一起把棺材打开,只见傅光文坐了起来,说:“我活过来啦!”
从这以后,他更是拼命地做好事,没有任何一件善事是他不干的。到现在(指写这个故事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了,身体还特别硬朗,远近的人都尊称他为“大善人”。
后来有一年遇上了大旱,傅光文的田地也没来得及插秧。可等到雨后,他田里竟然自己长出了禾苗,而且长得特别茂盛,最后还获得了大丰收,收成和正常的年景一样多。乡亲们都觉得这事太神奇了,就报告给了官府。县太爷听了,亲自题写了“寿与祥凝”(长寿与祥瑞汇聚)四个字奖给他。这件事一下子就被传为了一段佳话。
二、诚心铸观音
县城西边九十里的风洞山上,有一座铜观音庙,是清朝嘉庆年间修建的。
当时,当地有个叫庞廷榕的富人,家财万贯。他攒了成串的铜钱,雇了工匠来铸造一尊四尺多高的观音像。可奇怪的是,试了一次又一次,怎么都铸不成功。
庞廷榕很沮丧,他仰起头对天祈祷说:“难道是我的心还不够诚吗?”说完,他就从山顶上跳了下去,想用死来证明自己的诚心。谁知道,他的身体轻得像一片羽毛,落到地上竟然毫发无伤。
于是,他又爬上山,洗了澡,烧了香,诚心祷告后,再让工匠去铸造,这一次一下子就成功了。所以说,至诚之心能够感动金石,这话真的一点不假啊!
三、会作诗的竹子
县城东边(今平昌县岳家镇)有座寺庙,名叫“双竹堂”。寺庙的山门外长着一株斑竹,有三四尺高。这株竹子从根部分成了两枝,两根竹干并排笔直地向上生长,有好几丈高,而且它们的竹节都是一一对齐的。更神奇的是,竹叶交错在一起,看起来就像是天然形成的文字。
有些爱看热闹、爱钻研的人就顺着这些“文字”的形状去读,发现这竟然是一首天然的七言绝句诗:
两歧瑞竹世间稀,
枝节双双等样齐。
想是菩提愿力足,
丛林第一数巴西。
本文故事来源《民国巴中县志》,以上故事原文如下:
土地塲乡人傅光文素好善,习宋儒功过格,用以自砭。年三十二病卒,已出殡。七日,其妇往泣,闻棺内震震有声,惊告邻人,聚启棺,光文起曰:吾苏矣。从此靡善不为,至今九十余犹健,远近目之为善人。后岁旱,傅田亦未插秧,至雨后,田亦生,禾甚茂,竟丰收,得谷语常年。乡人异之,闻于官,县知事奖以寿与祥凝四字,一时播为美谈云县西九十里风洞山铜观音庙,嘉庆时建。土人庞廷榕豪于财,积铜钱多贯,雇工铸观音像,高四尺许,一再不成。廷溶仰天祝曰:心不诚耶?遂从。山巅掷下,欲以死自白,讵身轻如羽,至地不死,仍陟山沐浴焚香,嘱工再铸,遂成。精诚贯金石,良不诬矣。县东有寺,名双竹堂,山门外有斑竹一株,高三四尺,分为两歧,对节直上,长数丈,竹叶交加,恍成文字。
好事者依文读之,乃天然七言绝句一首:两歧瑞竹世间稀,枝节双双等样齐。想是菩提愿力足,丛林第一数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