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瓦室镇古代名人——张廷玙

通江县瓦室镇(原来的长胜乡)鹿鸣山下张家营,有个“场案”(秀才第一名的俗称、又叫“鸿案”,即本场案首)名叫张廷玙,字光鲁。从小读书不很努力,心想爷爷、父亲都考取“场案”,我沾祖宗德泽,一定也要考中“场案”。他爷爷张绪,字廷华,二十—,岁考取“场案”,后为贡生。父亲张永春,字载阳,也是“场案”,后为廪生。张家一家,三代“场案”们可谓不俗。

鸿案
鸿案

张廷玙开始在学习上不认真,学的知识也不扎实。同治年间,与堂兄张光祀一道,到保宁应考。他平时没有把张光祀看在眼里,以为这一次考试,一定比张光祀考得好,“场案“是蛮有把握的。那晓得,事与愿违,不仅没有考取“场案”,连秀才也未考中。他堂兄张光祀却考中了秀才。这次失败,对他的教训特别大。他悔恨自己过去没有努力,相信了社会上流传的阴功德泽的话。他跟着堂兄往回走,还未到家,就远远落在后面。等堂兄办学酒,鞭炮齐鸣,高朋满座的时候,他悄悄地从后门进屋,躺在床上流眼泪。

《论语》上有这样一段话:“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张廷玙总结失败的教训,就是自己下的苦功不够,吃了懒惰的亏。“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爷爷与父亲考取“场案”,都是刻苦努力的结果。

父亲用自己刻苦努力的事例来教育张廷玙,要他下决心刻苦读书。这时他向家里人表示:要苦读三年,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家里人自然同情和支持他。从此后,张廷玙在一个小楼上潜心攻读,吃饭、喝水都送上楼,对外就说没有没有回家,下楼,连解便也用围桶。他分析过去的教训,除了不踏实外,还有就是不善于思考,学的知识是死的。蛰居楼上,三年苦读,特别在“思”字上狠下功夫,苦学苦练苦思考,这样,他忘记了其它一切。有一年端午,家里人给他送去粽子和蜜糖,他忘记了吃。家里人再三催促,他才拿起粽子边吃边思考问题。等家里人去拿碗碟时,见他用粽子蘸墨吃,嘴巴弄得漆黑,蜜糖放在一边动也未动。他把墨当成了蜜糖,而忘记了糖的味道,可见用心之专一。

三年过去了,又到保宁应考,终于考取了“常案”。从此,三辈人得“场案”的事就到处传扬开了,大家赞扬说,“三代文章登首选,一家芹藻发奇香”。这奇香就是从刻苦中得来的。张廷玙勤学苦读,工底深厚,以后又连中举人。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瓦室镇古代名人——张廷玙
通江县瓦室镇(原来的长胜乡)鹿鸣山下张家营,有个“场案”(秀才第一名的俗称、又叫“鸿案”,即本场案首)名叫张廷玙,字光鲁。从小读书不很努力,心想爷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