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月半节”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佛家称“中元节”,民间叫“月半节”或“鬼节”。人们习惯称之为七月半。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到十五日,人们都会举行祭祀祖先,烧纸钱超度亡灵的习俗。这种传统习俗始于唐宋时期 …
阅读更多农历七月十五,佛家称“中元节”,民间叫“月半节”或“鬼节”。人们习惯称之为七月半。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到十五日,人们都会举行祭祀祖先,烧纸钱超度亡灵的习俗。这种传统习俗始于唐宋时期 …
阅读更多本文作者:阳云,本文主要分为:太阳出来了、“办酒”与“打发”、结婚证要“扯”、先人板板、“摄协”成了“乌老二协会”等川东北民间俗语。 太阳出来了 太阳照你照我照世界。没有太阳的天地, …
阅读更多白云乡治所大茅坪。大茅坪,原无集市,场随乡治迁此而兴。 民国时,属三江乡。 苏维埃时,于土地垭、观音堂分设乡苏,属三江区苏;并设乡苏于白云山,属兴文区苏。 1952年春,建白云乡 …
阅读更多阎明勤(1903一1977),原名阎明俊,四川省通江县人。20岁时,被田颂尧部抓去当兵。后逃回,帮工渡日。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通江,阎明勤即参加红军,编入红九军二十 …
阅读更多兴文,历史上称兴文场,原名针匠垭。相传在古代,有一名擅长制作缝衣针的工匠住在此地,在巴中城周边赫赫有名,久而久之人们便称此地为针匠垭,后来根据谐音又称曾子垭。 1919年后,乡 …
阅读更多叶良一(1884一1972),名世元,字菁年,绰号“白胡子”,原巴中县粉壁场(今属平昌县粉壁镇)人,民国8年迁入县城定居。 叶8岁随父课读于粉壁场、清江渡和巴州城私塾。清光绪三十年(1904)入 …
阅读更多花溪乡位于巴中市巴州区,与通江县杨柏镇接壤,历史上,因场下有乌鸦潭,潭内有一奇石,有花纹,形似鸡,故名花鸡河,后称花溪河,乡因河名。 民国25年,花溪乡境域设花新板、太乡联保 …
阅读更多民国38年12月上旬,李蜀华去彭县协助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宣布了彭县起义。其时,罗广文带着兵团两个军,约四五万人,准备伙同胡宗南部队,往西康移去。 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在 …
阅读更多古时候,在巴中某渡口摆渡的正好是一个姓杜的老头儿,因杜与渡谐音人们都称他为“渡公”。这“渡公”乐观、风趣,幼时读过几年私塾,对联对特别感兴趣,喜欢用一些通俗有趣的文字联对,如 …
阅读更多很多年前,南江有一个姓叫贾旭生的财主,此人有钱有势,又略懂点文墨,常以四言八句嘲弄扬锄、背挑的百姓更爱拿一些有生理缺陷的残疾人开心。 附近有一个姓名甄善智的后生,靠背挑挣点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