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仕科的奴隶岁月
侯仕科原籍九镇乡大树坪村,小时候家境贫寒无法生活下去,流浪到凉山彝族地区,被彝族土司抓去当奴隶多年,1968年回到家乡九镇落户于钟山寨村一社。“十年动乱”期间,广泛开展“忆苦思甜 …
阅读更多侯仕科原籍九镇乡大树坪村,小时候家境贫寒无法生活下去,流浪到凉山彝族地区,被彝族土司抓去当奴隶多年,1968年回到家乡九镇落户于钟山寨村一社。“十年动乱”期间,广泛开展“忆苦思甜 …
阅读更多清道光十三年(1833),巴州编户 6里,分11 乡、44 甲。黄桷树属下在城乡五甲渔溪寺场辖。 民国三年(1914),实行乡、保、甲、牌制。是时,巴中全县划为31 乡,设137个场市。黄桷村属巴中 …
阅读更多一、“小重庆”的由来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恩阳河(恩阳镇)不大,与远近场镇乃至县城相比也不算小。但它却声名远播,引入瞩目。关于它的繁荣,可以从一首民谣中找到佐证: “通江河,南江 …
阅读更多说起平昌县的历史人物,岳家的鱼(余)——不能吃;这里的“余”就是平昌岳家镇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余家。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在“湖广填四川”大量移民中,一个祖籍湖北名叫余立忠的年 …
阅读更多巴州区凌云乡寨子包村是省级“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和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以及市级“四好村”。现建有村史馆一个。因村里有圆形山包而取名寨子包,村民大多依山而居。 据说,古时,寨子包被 …
阅读更多沿王爷庙左侧再东行,即“小印子”,亦为邓家产业。建造次于大印子,然而亦有下为石墙,上为火砖砌成之风火墙。 1933年红军解放江口场,前门左右刻有石刻标语。左为“拥护中华苏维埃政府” …
阅读更多“江阳公园”位于王爷庙背后,大门面向正东,门外傍石梯而上,与汉中古道汇合。 之前,梯旁有居民住房,门内右边有房三间,房前有长方形之大土坝一块,土坝之右有石台,台沿有石质栏杆, …
阅读更多水巷子位于王爷庙之对面。一路排马石梯直达河下。梯之右为蒋氏铁匠铺,为四乡农户打造农具;左为孙姓开设的杀猪场所,每逢一、四、七赶场之期,四乡农民打农具者、卖肥猪者人数众多,颇 …
阅读更多王爷庙与大印子相邻,历史悠久,古式建筑,临街屹立,气势宏伟。四周亦有砖墙,高可盈丈,正面左右各开半圆式拱门(至今仍有遗迹)。 门外由三步石梯而上,经一长长石坝,再上石梯十级( …
阅读更多平昌县原文化馆旧址之东邻即当时出名之“大印子”,解放前为邓智仙之宅邱,其建造为徽派江南园林风格,四面风火砖墙高逾十米,临街一面为大门,内即天井。两边为客厅、书房,各房门窗,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