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银耳科研成果(1969年——2014年)
1969年3月,引进华中农学院银耳孢子种,在涪阳公社一大队四队栽种成功,每板(相当于150公斤)板凳棒产干耳250克,比常规栽培单产提高10倍。 1974年,通江的香灰菌丝与福建省的银耳菌 …
阅读更多1969年3月,引进华中农学院银耳孢子种,在涪阳公社一大队四队栽种成功,每板(相当于150公斤)板凳棒产干耳250克,比常规栽培单产提高10倍。 1974年,通江的香灰菌丝与福建省的银耳菌 …
阅读更多通江银耳节分别于1991年、2004年、2014年、2023年举行了四届,每次的主题都不尽相同,但为通江银耳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作用。 一、首届通江银耳节 第一届通江银耳节于1991年9月9 …
阅读更多通江银耳归属权沿革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932年底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前、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时期、1952年春土地改革结束至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前、土地改革以后 一、1932年底川陕革命根据 …
阅读更多清同治四年(1865 年) 通江县诺水流域开始大规模人工生产木耳,闯有较多银耳产出。 清光绪六至七年(1880-1881 年) 诺水河支流雾露溪畔九湾十八包耳农有意识地人工培育银耳成功。 清 …
阅读更多一、通江银耳初产时间及初产地 通江银耳(俗称白耳)与黑木耳同源。而通江人工栽培黑木耳的年代十分久远,究竟何时对黑木耳进行人工栽培已不可考。据青峪口碑记可知,至少在清同治四年(186 …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