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碑的由来
响滩的韩赞成、江口的廖纶、五木的陈凤、白衣的吴镇、吴铣、岳家的余焕文、向鸣皋、石娅的孙洪震等名人逝世后,都立有用一只硕大的龟石驼的神道碑。这些碑一般高三米多、宽一米多,上面书写“皇清语封△△大夫△△△之神道”或“△△岁为国捐躯烈士△△△之神道”等。为何这些碑的碑座都用一只神态各异的龟石驼?追溯起来还真有一段缘由:
早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们就认为龟性灵敏,寿命很长,“知道的事情一定很多”。所以问卜时就将龟甲烘裂,看裂文以定吉凶,然后将问卜的内容及结果都刻在龟甲上,这就是后来的“甲骨文”。汉代《汉阳仪》记载:“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皆龟钮”。明清两代统治者在故宫太和殿前一直放着两只鎏金铜龟。中央人民电视台《九州方圆》栏目,介绍十三陵的墓碑时说:“赑屓(bì xì)”,徐应秋先生在《玉芝堂会,龙生九子》一文中说:“……有一种叫霸下”,其实“霸下”、“赑屓”都是龟的别名。既然龟性灵敏,寿命又长,且能负重,所以人们就想起用它来驮碑,取其永世长存的含意。
神道碑一般由当时当地的名人所书,如韩赞成碑为翰林余堃书;廖家神道碑由李鸿章书,吴铣碑为丁宝祯书,吴镇碑为吴德书,这些神道碑的造型和题字,都是艺术造诣很高的精品,可惜大多于文化大革命中当做封建迷信和“四旧”毁于愚昧之中了。
THE END
0
打赏
海报
神道碑的由来
响滩的韩赞成、江口的廖纶、五木的陈凤、白衣的吴镇、吴铣、岳家的余焕文、向鸣皋、石娅的孙洪震等名人逝世后,都立有用一只硕大的龟石驼的神道碑。这些碑一……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