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年在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耳闻目睹黄埔军校学生军在孙中山先生的教诲下,舍生忘死,英勇平叛的革命精神,永志不忘,特奉献读者鉴识。

平叛缘由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北京出现一个由反动军阀组成的北京政府;在广州有由孙先生领导组成的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在当时,北京方面有较完备的政权机构和强大的武装力量;广州方面却一切待兴,内外处于困难境地。内务,主要为财政困难,没有充足的军队;外事,主要为军阀割据,并与帝国主义勾结敌视革命政权。孙先生的革命政府,东面有直接叛变革命的陈炯明(1921年曾任革命政府内政总长兼陆军总长,于1922年6月叛变)部洪兆麟、林虎、李彪数万军队盘踞在东江地区。南面有陈部邓本殷数万军队盘踞在高雷八属(高州和雷州半岛等地)。北面有反动军阀杨希悯、刘震寰数万军队盘踞在韶关一带。西部还有盘踞在西关和佛山地区的反动“商团”武装。加上各地与革命政府貌合神离的滇军、桂军、湘军、赣军、川军等大股势力,时刻威胁着革命势力,甚至要将革命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当时虽有闽军将领陈铭枢,湘军谭延恺、程潜及滇军朱培德等忠于孙先生的革命事业,但力量薄弱,而黄埔军校也才成立不久,全部武力均非处于革命优势。孙先生曾经设想与陈炯明妥协,声言只要陈炯明服从革命政府,共同参加北伐,可以对其叛乱时炮轰总统府,火烧观音山(孙先生住宅)的事既往不咎。但是没有效果。同时,各军阀对革命若即若离,绝非依靠力量。在此危难时刻,孙先生得到了****的积极支持,决心完全依靠自身的革命力量,实行武力统一广东,巩固革命根据地,进而北伐,完成全国统一事业。这就是坚决平叛的缘由。

平定“商团”

“商团”是以英国在广州的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伯为总长,与前公安局长陈恭受同伙,于1921年5月勾结英帝国主义非法组织的反动武装。名为保护商界利益,实为敌视革命政府,图谋不轨的反革命武装。“商团”组成后,大肆走私贩运军火,一方面充实其反革命力量,一方面又卖给叛军,据查所运军火竟达十多万件。当时孙先生在外地奔走,得知“商团”事件后,星夜赶回广州组成“革命委员会”自任会长,立命滇军廖品卓部和桂军胡思舜部,分别对西关、佛山地区的“商团”武装进剿。胡部听命剿灭了佛山“商团”,廖部竟违命与革命政府对抗,还对“商团”进行包庇袒护,孙先生又命令桂军李福林部和湘军进剿,同时命令黄埔军校学生军也参加作战,经数月苦战,才将西关区的“商团”打垮,取得平定“商团”的胜利。

第一次东征

1925年1月,孙先生大元帅府决定讨伐陈炯明,颁布了总动员令。2月1日,以黄埔军校学生军教导团两个团为主力,配合粤、湘、桂、滇部分军队,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进行政治动员后,由蒋介石任总指挥,迅速行动,进攻盘踞在淡水地区的洪兆麟叛军。当时军务紧迫,条件艰苦,部队主要走路行军,只蒋介石一人坐着大轿,前后两名警卫团长骑马,其余官兵和苏联顾问都步行进发。革命军到达淡水城时,杀敌心切,迅速组成了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主的敢死队,采取速战速决,猛攻猛打战术,抢先压住敌人火力,随之发起冲锋,一举将洪部击溃,占领了淡水城,获得东征首战告捷。

洪部虽被击溃,但其同伙还有林虎、李彪五万余人盘踞在梅县和兴宁地区。陈炯明为洪部一万余人被革命军三千多人击溃心有不服,于3月上旬命令林虎、李彪“誓与黄埔学生军一决雌雄”。3月13日,林、李叛军与学生军在棉湖大战,激烈空前,然而仍以黄埔学生军为主的革命军,在由共产党员彭湃所组织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支持下,有力牵制了叛军的活动,还是以少胜多,击溃了林、李叛军,取得了第一次东征的完全胜利。

平定杨希悯、刘震寰叛乱

当黄埔军校学生军第一次东征胜利部队尚驻扎在东江地区时,1925年5月,滇系军阀杨希悯和桂系军阀刘震寰,基于敌视革命政府和学生军所取得的胜利,约定互不侵犯,并在香港勾结英帝国主义,串联军阀陈炯明、邓本殷、唐继尧和英商买办陈廉伯等集会,商讨叛乱计划,气焰非常嚣张。同时,杨希悯、刘震寰分别将驻在韶关和佛山地区的赵成染、廖品卓叛军调到广州附近,严重威胁着革命政府的生存。这时,革命政府右派人物胡汉民、汪精卫慑于反革命的威风,曾派人去香港谋求杨希悯、刘震寰等妥协并请赴广州商谈,“改组”国民政府,殊不知杨、刘拒不赴会。在此危难之时,革命政府左派首领廖仲恺和共产党人坚决主张调回东征军镇压叛乱。6月,革命军班师后,分两路向盘踞在广州近郊的白云山、龙眼洞、瘦狗岭一带和盘踞在广九铁路沿线石碑一带的叛军猛烈进攻。战斗得到铁路工人罢工不为叛军运输物资,又得到农民和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援(运粮并缴叛军枪弹),经过激烈战斗,革命军终于打败敌军,取得平叛的胜利。

第二次东征

黄埔学生军第一次东征打垮洪兆麟部叛军后,陈炯明逃到闽西不甘心失败,又勾结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接受英枪万余支,子弹数百万发,白银三十万块(圆),乘革命军从东江地区撤回广州之时,卷土重来,一举占据了东江地区,并陈重兵于惠州,意图攻战广州摧垮革命政府。1925年10月,革命政府内部改组,决定进行第二次东征,任命蒋介石为东征军司令,周恩来为东征军政治部主任,率革命军向惠州进发。这次东征也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极大支持,省港罢工工人组织了运输队、宣传队、卫生队和纠察队随军出发,配合革命军讨陈;东江农民也为革命军当向导、运粮食。海陆丰农民在革命军未到之前,占领县城,选举了县长。因而使革命军迅速攻占了潮安、汕头。但是在惠州地区,陈炯明凭借其坚固的城墙和强大的武力进行防守,使革命军一时不能将城攻下。对此,革命军凭着英勇奋战的革命精神,猛烈进行攻击。先后派出三个排的力量强攻,均未进抵城墙脚下,就全部牺牲。短短时间,革命军即牺牲数百人,攻城终未成功。东征军决心要战胜敌人,攻克惠州,后来改变战术,使用重炮轰敌工事,摧毁敌军重机枪阵地,打开一条通达城墙脚下的进路,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冲锋抵达城墙脚并登上城墙进入城内,击败了叛军,于11月14日占领了惠州,消灭了陈炯明主力。至此,第二次东征胜利结束。

平定邓本殷叛乱

陈炯明的主力被击溃后,陈逃到香港,指使其残部邓本殷在高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负隅顽抗,继续危害革命事业。东征军为了清扫广州革命根据地的最后敌患,于1925年11月,对邓本殷叛军进行了讨伐。东征军势如破竹,于同月底就相继攻克了阳江、高州、廉江和整个雷州半岛,接着于12月份攻占了海南全岛,将邓部全部消灭。

以上历次战斗,均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主力战胜了敌人,将危害广州革命政府的各个反动势力扫清,巩固了革命政权,为国民革命军正式北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作者:李芳,现平昌县土兴镇福禄村人,曾任国民革命军20军少将司令,1990年病故。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