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云昙乡古代著名人物——撰写《曾蛮头赋》的谢锡光

谢锡光,本名安尚,通江县土门(现云昙乡)人,同治戍辰年(1868年)生。自幼聪慧,十二岁便能吟诗作对,称“神童”。先受业于东山赵春山私馆,后到通江东皋书院读书,该院主讲为拔贡陈元良,颇负盛名,在陈的循循善诱下,学业进步很快。

有勇气,遇不平之事,敢于挺身而出。一次参加县考,主考官不按规定办事,题目超过了县考要求,众多考生,怒目而视,不敢申言。谢锡光拔地而起质问主考官,为啥不按规定出题,理曲词穷的主考官无言对答,引起全场哄动,出现了通江三才子大闹考棚的奇闻。县太爷以“聚众闹事”监禁了谢安尚。在上报呈文中,把“尚”写为“常”,谢锡光利用这一错误与考题上的过失,予以反驳,官员们自知理曲,以不了了之的态度结了此案。谢获得了胜利。光绪八年(1882年)谢参加府考,考中秀才。

谢锡光出口成文,提笔成篇。善书法,精艺术。考中秀才后在成都三年以从事文书工作为生。

光绪十二年(1886年),曾友颜任通江县令,贪脏枉法,鱼肉乡里,老百姓恨之入骨。谢锡光联络马三垭王尊周,为民请命,揭发曾的丑行,词状寄成都,那知吴巡案是曾的至亲,不但不惩办贪脏枉法的官吏,反面下达“十授”公文,表彰曾“为官清廉”。有了“为官清廉”的招牌,曾更加胆大妄为,无法无天,横加勒索,视谢锡光等为眼中钉,肉中刺,蓄意加以诬陷。

一次曾举行祝寿宴会,发一请帖,邀谢锡光赴宴。关心谢的好友,语重心长地说,“鸡蛋不能碰石头,这样的宴会凶多吉少,还是不去为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谢锡光,无所畏惧,说,“就是鸿门宴,也要闯一闯,为民而死,死而无怨。”第二天午赴宴会,刚进衙门口,两旁跳出十多个凶神恶煞的差役,不由分说,就给谢戴上了盘头枷,送进死牢,定下了“终身监禁,遇赦不许查办"的罪。

谢在监狱受尽了折磨,脚几乎被折断,手指打竹竿,昏绝在地数次,但万般酷刑,只毁得其皮肉,动摇不了那一颗反抗残暴的雄心,在狱继续与曾作斗争,写出了这样的对联:

往事堪追越,想当年握火抱冰,不忘棰里千般苦,

何处去避秦,到斯境吟风弄月,别是桃园一洞天。

还积极地从事诗歌创作,表达其坚贞不屈,不畏残暴的思想。写“渔”“樵”“耕”“读"等七律诗,一方面抒发对劳动者的赞美,另一方面表现自己对历史上值得崇敬人物的向往。

在“握火抱冰”的生活里,对腐朽黑暗的社会认识更深,对贪官污吏更加切齿痛恨。并写出《曾蛮头赋》以揭露曾友颜上下串联,贪暴凶残的丑行。该赋又叫《丁角牯牛赋》,以目不认丁,贪暴凶残为韵。共八段,现在只收了前三段:

蜀国妖氛,渝州(据说曾是重庆人)怪物,祸起包天,罪当诛族。生成野性,真能吃人害人,怀抱鬼胎,不怕阴律阳律。糊涂昏昧,人性不通,贪暴凶残,狼心不足。合邑都无生路,边氓寒心,百姓不敢申言,道路以目。

原夫通江之知事曾友颜也,产自川东,捐从西蜀,文字不通,诗书欠读。摊成三万六千烧饼(指曾捐功名的钱),本来一般出身,吃完四十八场(泛指通江全县)脂膏,不知何日满腹。豺狼当道,躲也无方,鱼鳖遭殃,伤哉岂不!

其初来也,一空不堪,联络一群猴儿,绳头必咬,纵横几班走狗,虎穴也探。有钱包赢官司,不论他有理无理,吝财尽收监卡,急得我上难下难。马保正,谢秀才平空落下天祸,李XX王XX一会到了云南。屈而冤哉,从今公事休办,潜而伏矣,到头来日夜难安。假装模样,看起娃子本乖,包藏祸心,自谓认人不是。

锡光膝下两儿;长运兴,次运熙。下狱时运兴十二岁,步行到成都上控,状词落吴巡案手,如石沉大海。不久,吴另调,来了岳巡案,发下释放谢的覆件,曾友颜得到消息,派人到巴中撕毁覆件,运兴又二次到成都,多方奔走,谢锡光才释放。

回到土门,过去那些与曾友颜沆瀣一气,肆意敲榨勒索的人,还假惺惺带上礼物到谢家表示“慰问与关心”,谢在土门设宴庆贺出狱,贴出一幅幽默讽刺的楹联,揭露那些伪善者的面目:

哈哈,我又回故里,看筲小狗肺狼心,幸人灾,乐人祸,枉费云昙贴告,夜合包题联:

君还送起厚情,愧咱家蜗庐蟹舍,摆尔酒,列尔肴,仅借土门设席,城隍庙摆摊。

曾经作过保正的谢锡光回家后,闭门攻读医书,以行医济民,少年时那种“初生之犊不畏虎”的锐气稍有所减,但遇有不平事,又会显出虎性来。

辛亥革命后,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中,去了曾友颜,来的官吏与曾不相上下,据说一个姓崔的一个姓赖的继曾友颜任通江知事。换汤不换药,招牌虽新,货色依旧。谢锡光与王尊周商议,曾经写过一幅对联,为崔,赖二知县画像:

催命鬼才去,癞食猴又来。

晚年的谢锡光虽然也有一些“虎气”,但与青壮年比,相差很远了。潜心于医,更多的时间用于医学钻研,擅长洽伤寒,数年后成了名医。

民国六年,到西安做生意,路过汉中被军阀(刘存厚部)杀害。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云昙乡古代著名人物——撰写《曾蛮头赋》的谢锡光
谢锡光,本名安尚,通江县土门(现云昙乡)人,同治戍辰年(1868年)生。自幼聪慧,十二岁便能吟诗作对,称“神童”。先受业于东山赵春山私馆,后到通江东皋书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