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人杨柏镇人物:黄琨

黄琨(1909.1—1998.8),男,汉族,字超品,笔名和壁,曾化名何壁,通江县杨柏乡街道人,出身于半商半农的家庭。

6岁启蒙,授业于老童生刘泽生门下,攻四书五经,习琴棋书画,课余寒窗苦绘,山水虫鸟、农家院落、祠堂庙宇,均在涉画之列,乡里嫁娶、修造,请他作画而乐为之。

1928年,重庆西南美术专门学校在通招保送生1名,在80多人的角逐中,黄琨名列榜首,与巴中段宴平一道赴美专普师科学习,修业1年后转入西南系深造。

1936年参加“二○剧社”,在成渝及渝宜沿途公演。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黄琨参加144师救亡演剧队随军演出,并负责写标语、画壁画,宣传抗日。

1938年,144师被调动保卫南京,“太湖之战”失利,部队调汉口整编,剧队解体,黄琨回川,在重庆创编了川剧《流亡者的心声》。该剧在童华剧场演出4天后,引起民众共鸣和当局恐慌而被迫停演。不久,日本飞机轰炸合川,娱乐场所停业,市民疏散,夫妇又随该团辗转川北,于1939年从南充回通江。

黄琨回通江起至1945年,先后任诺江镇中心国民学校、县立初级中学和通江简易师范美术课,兼任通江抗日宣传委员会专职干事,领导“通江县抗日话剧团”,负责戏剧活动、写标语、画宣传画,赶建城隍庙剧场,将国民党中宣部下发的剧本和从“涪江话剧团”带回的剧本一并交给县话剧团排练,除在城区演出外,又应邀到全县区乡巡回公演,还到距县城最边远的空山、碑坝演出。黄琨在文庙甬壁及及县衙门口平政桥左侧壁上画的“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和日本飞机轰炸城市的惨象等巨幅宣传画一直保留到建国后的六、七十年代。黄琨继在渝编绘出版广告画集后,

1942年初秋又出版了《和璧书画册》,自序曰:“以自遣故无时与美术或离也,国战起得返桑梓,历任县中各级学校教席,鉴于吾邑僻处山陬,文化水准相当低落,遑向美术,欲求美术之修养与进步为不可能之事。间有二三同好,偶然有作似亦足,观然以美术之真谛又大相径庭。此无他盖徒有其而无其修养,或仅有修养之功,奈未谙名家之法,实不足以云大雅。”稍后出版的王另一本画集中的篆刻印章多以抗日为主要内容,时任县长陈伯良把该集命名《名人书画选》,并题辞道:“极书画大全金石之美,具陶情冶性之妙,伟哉,斯编独得精奥。”上述二集各石印两千余册,流传县内外。这期间,黄琨加入国民党,代行宣传委员职务,任“国民党党员通讯网”组长和临时参议会秘书,选为县救济院副院长,筹办小型染织工厂。

1946年春,黄琨以临参会名义提案办女子小学,提案被国民政府采纳,委任张玉君(政府秘书何晴波之妻)为校长,而张不懂教育,就聘任黄琨筹办建校具体事宜。秋初,张玉君随夫调离通江,黄琨接任校长,在当时蚕桑局改建和培修校舍,建筑围墙,购置校具和设备,支出1200多万元,品迭不敷400多万元,县财政分文未拨,全由黄琨借垫,直到通江解放,国民政府未拨款偿还。

1949年冬,胡宗南溃军刚离开通江,王凌云部又进县城驻扎于学校机关,城区其他学校公物几乎全部损失,女小校产黄琨全力保护,完整无缺,解放委员会给他记功1次。建国初期,黄琨为公安机关抓捕陈德钟(通南巴三县国民政府审判官)提供可靠线索,县人民委员会再度给他记功,并留任女小校长。县长张立任命黄琨为县宣传队队长,他在原儿童剧团的基础上,吸收机关单位的戏剧爱好者组成新的宣传队,亲手编写了话剧《活捉王凌云》《伏家河》《李永贞》和钱架子、金钱板等曲艺节目,配合“减租退押、清匪反霸、抗美援朝”运动演出。

1953年女小合并于城关镇一完小,黄琨教授美术、劳作课,课外指导学生制作教具、仪器,各种模型、花卉,教绘山水、人物、花鸟和宣传画,每学期有对外展览。时任校长杜善成1990年回忆说:“黄琨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而且城内的壁画、广告画、宣传画等方面的成绩也很卓著。”黄琨的工艺美术制作《1933年革命先烈纪念碑》、《和平纪念塔》、《通江县革命文物陈列馆》三件作品,1954年选送到成都、重庆、北京展出,受到嘉奖,中央办公厅写了鸣谢信。1959年11月,黄琨被错误处理。

1984年11月落实政策退休。退休后仍在家习字作画,忆绘了《诺江镇高等小学堂全貌图》和《县城新貌》、《西门大桥》、《麻坝石林》”等新作遗世。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人杨柏镇人物:黄琨
黄琨(1909.1—1998.8),男,汉族,字超品,笔名和壁,曾化名何壁,通江县杨柏乡街道人,出身于半商半农的家庭。 6岁启蒙,授业于老童生刘泽生门下,攻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