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晏阳初是蜚声海内外的平民教育家,其平民教育思想与实践,在中华大地曾发生巨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平教运动与乡村建设运动一体化的思想与实践,在中国大陆解放前不仅独树一帜、颇具特色、影响深远,而且也是难能可贵的,直到今日,其中不少想法与做法,仍然具有研究和利用的价值。晏阳初的一生是百折不挠地献身平教事业并因此而取得不小成就的一生,是具有思想系统性、一贯性和实践系统性、一贯性的一生。之所以如此,是有其哲学做基础的。晏阳初也不止一次地谈到了他的明确的哲学基础。深入研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无疑应当进一步研究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民本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中国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代,由一于社会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使得作为社会中坚的民众力量充分显示出来。各诸侯国政治斗争的经验都说明,得到民众支持的就得到政权,反之就失掉政权。于是,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先进的人们思想中,与君本和神本思想尖锐对立的民本思想形成强大的潮流。例如经孔子编选、整理的《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晏阳初提出的“九大信条”
晏阳初提出的“九大信条”

《管子》中也有: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左传》中说:“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这些说法中,都把民众看成是国家的根本,人们所熟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也反映了孔子曾看到觉悟民众的巨大力量。到了战国时代,更有孟子的民贵君轻说的提出,再以后,最著名的有《孔子家语》中“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提出,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进步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无不有以民为本的认识。唐太宗就很重视上述“载舟覆舟”思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就继承并改造了中国古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承认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他曾说:“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选集》第82页)。晏阳初尽管从9岁起主要接受的是欧美式的其中包括长期的基督教的教育,但由于幼时家教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熏陶以及接着70年的清末民初传统文化影响很大的成都、阆中等地学习、工作。尤其是在美国完成大学学业后,即去法国场,为远离祖国的参战的20万华工服务,数年时间生活在备受歧视的贫苦的华工之中,归国后又长期奔走大江南北开展平民教育运动,这就根植下了他思想中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使他深刻认识了中国普通老百姓、劳苦大众的优良品质、巨大潜能以及如此潜能急待开发的现状;并决心为开发如此潜能、开发苦力即他所谓的巨大的“人矿”而奋斗终身。这种思想文化、探刻认识及坚强决心的内在机制,表现在晏阳初身上,即其自觉的即以民为本的哲学。他曾谈道:“我们从事乡村工作主要的一个哲学是‘民为邦木,本固邦宁’”。他又曾谈道:这个哲学是他长期从事乡村工作的九大信条中的第一个信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最早的表述,晏阳初接受并发展了它,形成了他独特的比较系统的民本思想,形成了他的民今主义哲学。这哲学主要有内论:

第一,是“苦力论”。

妥阳初的“苦力”论有两层意思:是“苦力”即“平民”。平民”的概念古已有之。在罗马初期是指不享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以及后期的下层居民。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是指城市居民中的帮工、雇工、短工、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等。在旧中国是泛指老百姓,这即他后来常提到的“老张”、“老王”等服务对象。不过,他所谓的“老张”、“老王”,不是指一般的包括小商小贩等在内的所有城乡的老百姓,而是指的劳苦大众,尤其是乡村的劳苦大众,在法国参战的20万华工,就主要是由华北乡村去的劳苦大众。他认为,这部分人才是国家的根本,正是这部分人创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不用机械却开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农业。他大力提倡和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乡村建设运动,究其实质,就是为了发扬这部分人的力的。他说,没有对“苦力”的认识和开发,便没有平教运动。“苦力”论是他的民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平教运动、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理论支柱。“苦力”是农民,“苦力”即“民力”,这是他1985年、1987年回国时讲话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这思想反映了他的社会历史观,反映了他不仅把人民群众看成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且进一步把劳动群众看成是历史创造力量中的主体。

他的“苦力”论的第二层意思,是揭示“苦力”的“苦”和“苦力”的“力”,尤其是“苦力”的“力”。这是他深入到劳苦大众中的发现,也是长期被人们、尤其是一般知识分子和士大夫所忽略了的。他认为。“苦力”的“苦”不仅是苦在体力劳动及生活上,更重要是“苦”在缺少文化和没有平等权利上(因此,他解释平教会会徽的“平”字时,就很强调发扬平等精神)。但是,他认为,这不是他最有价值的发现,最有价值的发现,是 “苦力”的“力”。他说:“几亿中国农民穷在什么地方?为何穷得没有饭吃?便是没有发现‘苦力’的力,没有发现他们的潜伏力,所以埋没了他们”。这种认为他们当中蕴藏着巨大潜伏力的观点,他所进一步发挥的蕴藏着巨大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团结力的观点,是以往民本主义者远不能及的,十分可贵的。

尽管其中个别说法(如有着或潜伏着健康力的说法)不大好理解,但总的说来是比较深刻的,反映他理解、信任和依靠劳苦大众的思想。这思想不仅支配着他百折不挠地推行平教运动事业心,也决定了他推行平教运动的基本方针—“不要包办代替,只能协助人民去做,推动人民去做,培养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1987年回国时的讲话)。“我们的工作只是深入人民的生活,为这般民众不是我们自己去做这样做那样,而是发现和发扬他们的‘力’”。

第二、是“人矿脑矿”论。

这是“苦力”论的深化。他曾说:“发现这个蕴藏量很丰富的人矿、脑矿,这是世界上有史以来的大发现。”( 1987年回国时的讲话)“蕴藏量很丰富的人矿”,主要是指宏大的劳苦大众群,如其所说的,它在中国占总人口 90%以上,整个非洲,中南美,亚洲80%以上皆是苦力,世界上2/3的人都是苦力,这是比金矿、银矿都要宝贵的,“人们知道开金矿银矿,有史以来都无人知道开人矿。”( 1987年回国时的讲话)“蕴藏量很丰富的脑矿”,主要是指这个数量极丰富的“人矿”中蕴藏着长期被埋没的无比的勤劳、智慧、特别是由寸:他们享受不到平等权利等原因,使他们本不会贫而贫、本不是愚而愚、本不该病的而病、本不有私而私。“世界上最大的脑矿在中国。中国有许多象林肯、爱迪生、杜威这样的人才,由于没有受到正常的教育,被活活地埋没了。”(1987年回国时的讲话)他的“人矿”、“脑矿”论,是在形象化语言背后蕴藏着真理,是他民本主义思想的重要表现,是支持他矢志不渝开展平教运动、乡建运动的重要哲学基础。民本主义是通向科学世界观一个途径,彻底的民本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晏阳初的民本主义尽管存在某些不彻底性,却是难能可贵的,颇具合理性与启发性。

THE END
打赏
海报
简论晏阳初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晏阳初是蜚声海内外的平民教育家,其平民教育思想与实践,在中华大地曾发生巨大影响。尤其是他的平教运动与乡村建设运动一体化的思想与实践,在中国大陆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