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渡山歌号子”起源于“巴山号子”,属于巴山号子的一部分,较集中地表现了关渡人民的劳动生活,记录了大巴山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战天斗地的场景和民风民俗,为研究巴中民俗艺术提供了重要史料。

“关渡山歌号子”品种多样,主要分“开山号子”(石匠用得多如“哟嗬哟嗬喂嘢啅”)、“爬坡号子”(如几个人抬东西口里一齐喊“哟嗬哟嗬”)、“打夯号子”“撬石号子”“拉碾子号子”等,音调粗犷有力,极具艺术欣赏性。过去的巴蜀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一些在协调、速度、节奏上经常变化的集体劳动,需要步调一致、动作协调,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动作就会参差不齐,力量分散,劳动无法顺利进行,山歌号子应运而生。关渡境内各村都有人会唱,特别是大集体生产兴修水利时达到鼎盛。那时,关渡大修水利工程,全靠人工劳动,筑坝、打夯需要多人一齐协作劳动,号子就发挥了统一节奏、协调动作、激发热情、缓解疲劳等难以估量的作用。

还有融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于一体的“关渡说唱民谣”。在我国,说唱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就已经兼用韵文和散文,这是后来说唱文学的雏形。汉魏的“相和歌”、南北朝的各种长篇叙事歌、唐代民间流行的“说话”以及佛教徒宣传教义的“俗讲”(变文),都可看作是今天说唱音乐的前身。宋元时期,说唱艺术已趋于成熟。同时,由于文人参与唱本的编写活动,唱本文学水平得以提高。明清以来,说唱音乐的延续和发展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曲种则因不能顺应时代发展,停滞不前而自行消亡;有些曲种虽然作为独立体裁已不复存在,但其艺术成就却被其他音乐体裁所吸收,使其积累的技艺与传统在别的艺术品种的形式内得以延续。

以前,关渡各行各业也都有自己的说唱民谣。在关渡流传至今的说唱民谣主要有《说茶》《说烟》《说酒》《劝世歌》《二十四节气》等。

五十开外的王学怀,水井村人,赶场天卖茶叶做点小生意,一看就知道是个乐观开朗头脑灵活的人,他说自己在念书时抄写了一些老一辈人流传的说唱民谣,并顺口就唱起了《二十四节气》歌:

正月立春雨水天,王母娘娘赴寿宴,八仙庆寿来吃酒,个个手提长生蛋。

二月惊蛰又春分,伏羲姊妹治人伦,金色老道做媒证,所生万国九州城。

三月清明谷雨天,槐荫老祖一洞仙,听得一声叫红茵,那时才把三教传……

“唱完二十四个节气,要从正月数到腊月,里面包含许多历史典故,富有极强的文学趣味性。”王学怀说自己的母亲会唱许多山歌,受母亲影响,自己也会唱一些山歌,并在少年时期就抄录了上万字的民间小调。据王学怀回忆,他曾和村里几个年轻后生步行至通江,一路唱着山歌、哼着小调,走了一个通宵也不觉疲惫。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