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这篇文章是清代咸丰年间黄显富(1784 一?,字礼堂,号“竹村老叟”“竹村主人”,敕封“中宪大夫”。以货殖谋生,富而好仁且教子有方。南江县正直镇人。)老先生所作。是一篇充满儒家伦理思想的劝世文,呼吁人们回归家庭伦理,认为这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 完整的翻译见文后。
一、原文
说者谓孝弟之疾,历来已久,久难药之,吾不谓然。而读《论语》一书有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是以思病之所在,藏已久矣,久而成痼,是以难矣。
当今海内之地,犯上者有人,作乱者亦有人,其病不治伊于胡底?我皇上御制《圣谕十六条》 谆谆告威示人,“牧孝弟以重人伦”为先务,无非异在仁人君子开导愚民,去了不孝不弟之病,复其本来一点初心,上顺天意,下挽颓风,相安于无事之秋,同享太平之福也耶?人虽至愚,瞥见醴泉涌出,有病而不医乎?弗思父母兄弟如天如地如手如足者也?同一履载,同一生成。即在不同一母所生,得不思其一父所出?有病不治而天地为之震怒,手足麻木不仁,且人各有子,而子之不有父母兄弟者哉?曾忆子离母腹,寒不自衣、饥不自食,怀之抱之乳之哺之,竟到三年已满,免于父母之怀。凡遇九蒸七变痘麻伤风,为父母者莫一不提心吊胆,莫那一个时候口里不问,莫那一个时候心下稍宽。若其一点点检不到,自己埋怨自己,不堪可怜。千方百计才扶尔至于成童,千方百计才扶尔至于及冠。又想望尔读书成名,又要与尔定亲结眷。譬如请亲家过门,接先生待饭,有钱之家难免操心费力,无力之辈全是设法生方。不得已要学那活人的样子,不得已要顾那险上的体面,还不是一时的光景,穷年穷月苦把苦挣。为论犁云锄雨,永朝永夕;为喫为穿,那分戴月披星。有志量的爹娘凭手造成世业,虽有积蓄□□,尔四弟三兄也磨得心劳神瘁;无本领之父母仗力养活身家,莫多恒产,受过了千辛万苦,直累到血尽汗干,望年望月才得那男婚女嫁的时候。不问贫贱富贵,凡生男种女者,想至其间,无不令人伤心,无不令人隳泪。当是时也,尔爹娘只说是儿办女办得过几年口间,又谁知尔妯娌不和,口之意中而失之望外。尔当丈夫者又全莫一个有点主张,以是各口□□门口去说,岂料得尔分身不久而天性弗存,把尔孺慕的心肠全然改变,将那本□□□□□□如其尔问候爹娘一件,朝夕渐次踈远,亲热手足一则往来不似从前。或弟兄有一点不道着着见将,尔妻子即十分无礼,默默不言。从旁观之,待兄弟辈反不及妻小,亲势力人超过乎伦常,辗转以思,有是理乎?不意当今之世,弗染此病者十之一二,除此以外比比皆然。其奈之何哉!病安在?素封之家者,在于田产、世业、房廊、屋宇、谷米、银钱之类;单寒之辈者,在于厌佃牛只,兴贩资本,衣物器用之间。缘其病之根苗,多由于尔前人的多事,不应思中惹怨,为好而生出此病也。而今病成,传曹良平而莫策和缓。无可救药乎?又从何而莫可救。
与曰:“令人意想所不到,士人兼有同病也。医士乎?医民乎?医士也,士为民首,曰孝曰弟之人,欲医之而无方可医也;医民也,民无恒心,箪食豆羹之辈,任死之而不肯服药矣!故良平而莫策和缓,无法可治已。”以予思之,此病不治坏在伦理,此病不治又坏在理之有不论也。或者曰:敢问病之不治,坏在伦理者,何哉?”曰:“徒知有理在,不知有理之所在也。”或者曰:“敢问理之所在者?”曰:“在他人不在于父母也,不在于父母兄弟之间也。其理有理之在,在彼而不在此也。”故曰:“此病之不治,坏在伦理者。”成者曰:“既言坏在伦理者,又何言坏在不论矣?”曰:“不知有不论有论之不可不论也。”“敢问不可不论者,何曰不论也?“她人之父母无异秦人之父母,秦人之兄弟如其楚人之兄弟乎?彼此不分伦常乖舛,故又不得不论也。”或者曰:“语云:理同天下也,独不论于父母者,何曰父母者如天地也?天生万物,地以成之。父生母鞠,恩同天地。生成之德,天与谁论道理乎?天与谁论苦劳乎?而天又与谁分彼此乎?虽有旱千水溢,示之行与事而已,孰见而有言乎?而父母如天地亦犹是而已。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既不与言,而民得与天言乎?父母不与子论里,而子与父母论理乎?”或者曰:“父母无理论可得闻命矣!而理之又不论于兄弟者,何曰兄弟也?同一父母所出也,九族皆亲况兄弟乎?不思名之以兄弟,又何言之以手足?第恐以兄弟比他人,故以手足名之也。兄弟如尔之手也,如尔之足也,如尔之左右手,如尔之左右足也。兄弟之有贤愚,犹尔手足之指有短长也。所以然者而在以贤以长携短,累矩兄弟之道,体贴父母之心,十指皆疼之意耳。兄弟而有理论乎?不但兄弟无理论,即在他人者亦难以理局也。夫理者,礼也。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虽云理之在(他)人,语云:“有理三分让,无理让三分。”圣贤不徒以理治人,道之以德也。他人而若是,况在兄弟乎?况在手足之兄弟乎?无如兹世之人者。不念“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在愚民固不足论矣。孝弟也者,读书人而未之见焉。
有孝不弟,孝而非;有弟不孝,弟而非弟。“孝弟”二字,联而不(离),人岂口为异同哉?何得因小失大,图其一时之饱暖,不顾身与后嗣哉?且就其眼前事以论口,或为其父母摊派月粮,弟兄生忿而成仇者;或为其公分财产,弟兄生忿而兴讼者;又或为口妯娌不和,弟兄而分家者;甚至于外是内非,弟兄袖手旁观坐视而不理者。孝弟之病,难以指数,即此数端,可以类推,而天赋之性安在哉?.以其为父母月粮不(继)而生忿者,观之十有九个乃粗鄙汉。何知也?只见说有父母,那知道有兄弟?未聆君子之训,不明孝弟之宜也。无分内外事故,不辨彼是此非,所以有月粮不继者生忿,莫可解释矣!世间不孝不弟病,多自此辈而出也!人岂得而救药哉?以其为弟兄财产相争而兴讼者,观之三有两家是读书人,真怪哉!既读圣贤之书,必达伦常之理,何贪一己之肥,不顾手足大义也?田土失而易置,兄弟去不复回。即有财产不平者,弗致惜轻失重矣!世间不孝不弟病,梦想所不到此也,人岂得而治之哉?又以为其妯娌不和弟兄而分家者,思之尔弟兄无有丈夫气,不得诿之于妇人也。在娘家由父母,出嫁而后从丈夫,分家而因妯娌起,尔说是谁之过与?身不行道于要子,从其妇人为转移。世间不孝不弟病,多在乾刚不振耳,人何得而医之战?又以为其弟兄不和外侮而不顾者,思之是前人莫得忠厚气;故而才有此后嗣也。古人兄弟间于墙,挺身外御其侮矣!怎得临事而不顾,何其忍心心至是与?不闻同室有斗者,被发缨冠而救之。世间不孝不弟病,由于自暴自弃耳,人何得而瘳之哉?由是以思孝弟之病,诚难救药,欲求其治,还要自医,他人不能为力也。自医者何?如其为父母月粮无知而生忿者,一事彼能自勉曰:“一子能养父母者,我弟兄敢分彼此乎?手足本自之难齐,有其长而代继之,不形不色以尽其事,兄弟自然感观矣,生忿从何而有哉?”惟恐愚而不悟者,又不可视为性生也。要必委婉曲成,使其革故鼎新,不坎不诈而后己焉。人能若是,何忧病无救药乎?如其为弟兄财产忤逆而兴讼者,一事彼能自反曰:“他人有让畔而耕者,我弟兄不如他人乎?财产出自父母命,读书人敢固违之?”不贪不占,听其自然,兄弟莫不咸服矣!讼事无有不了哉!若有顽梗不化者,又不可姑息养奸也。要必急力开导,使其天性复萌,不僣不妄而后己焉。人能若是,勿虑病之不治乎?又如因其妯娌不和弟兄而分家者,一事彼能自咎曰:“慢说内人之不是,我自己先有不是也。一时失了主家计,丈夫不及妇人与?”不刚不柔,不亢不卑,严气正性,挽回弟兄,弟兄自然亲睦矣!家人敢不遵从哉?即有颓靡不振者,又不可置之度外也。要必觉聲振聩,使其宜兄宜弟宜其家人而后己焉。人能若是,何患病不可医乎?又如因其弟兄不和外侮而不顾者,一事彼能自责曰:“我何天性之不良不肖而辱及父母也!鹡鸰之诗咏兄弟,我今不若鹡鸰与?”自渐自愧,自悲自啼,已往不谏,来者当追。兄弟自然相得矣,家人莫不欣喜哉!即有人势不齐者,又不可辞其劳瘁也。要必诱掖奖劝,使其休戚相关,心气相应而后已焉。人能若是,安问病之不瘳乎?
《诗》曰:“兄弟既翕,和乐且耽,父母其顺矣乎。”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尔其知之否?伏异仁人,指示迷津,克己复礼,挽回天心。伫见犯上作乱辈,不攻而自散。不孝不弟病,勿药有喜矣!且寒不虑衣饥不忧食,富贵功名皆能有成,燕翼子孙可必然者。鼓腹歌盛世,不难复见于斯时也,人何懵而不省哉?愧予幼而不学,管窥之见不敢质诸同人,惟其默默书之座右,俾我一家之子弟,学其务本之意耳。敢云成己成人哉?迴溯我祖自孝感开派以来,迄今千有余载,而裡祀不绝烝尝宛在,盖由于前人孝之之所感而其有以至之也。为人孙者,勿视其小说,不可不验诸。
惟孝友乃可保家,兄弟休戚相关,则外侮何由而入?
舍诗书无以传后,子孙见闻不杂,虽中材未至为非。
澥山张岳崧题
敕封中宪大夫竹村老叟礼堂黄显富著,富仲子任户部云南司兼广西司主事加四级黄登甲书。大清咸丰十年春三月望六日谷旦。
二、白话文(翻译)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社会得了“不孝不悌”的顽疾
有人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种美德上的毛病,已经存在很久了,长久以来都很难医治。但我(作者)不这么认为。
我读《论语》,看到有子(孔子的学生)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作乱造反的,那就从来没有过。” 由此想来,我才明白,这个病的根源,其实早就埋下了,时间久了就成了顽固的病根,所以才这么难治。
看看当今社会,冒犯上级的有,作乱造反的也有,这病要是不治,那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呢?我们皇上亲自颁布的《圣谕十六条》,苦口婆心地告诫大家,第一条就是“敦孝弟以重人伦”(提倡孝悌,来重视人伦关系)。这无非是希望仁人君子们能开导那些愚昧的百姓,帮他们去掉不孝不悌的毛病,恢复他们天生就有的那点良心。这样,对上能顺应天意,对下能挽回社会颓败的风气,大家都能在太平无事的日子里,共享太平福气。
人就算再笨,看到甘甜的泉水涌出来,难道有病会不去医治吗?难道他们不想想,父母兄弟就像天、像地、像自己的手、像自己的脚吗?我们都被同一片天覆盖,被同一片地承载,都是父母生养的。就算不是同一个妈生的,难道不想想你们是同一个爹生的吗?有了病不治,连天地都会为之震怒,自己的手脚都会麻木不仁。而且,谁没有孩子呢?难道你的孩子将来也可以没有父母兄弟吗?
回想一下,你刚从娘胎里出来,冷了不会自己穿衣服,饿了不会自己找吃的,是父母把你抱在怀里,喂你奶,整整三年,才让你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每当你出麻疹、生水痘、感冒发烧,当父母的哪一个不是提心吊胆?哪一刻嘴里不念叨着你,哪一刻心里能稍微放松一下?要是有一点点没照顾到,他们就自己埋怨自己,那样子真是可怜。他们千方百计把你拉扯到童年,又千方百计把你养大成人。接着又盼望你读书有出息,又要给你定亲成家。比如请亲家上门,招待老师吃饭,有钱的人家免不了操心费力,没钱的更是想尽办法、四处张罗。为了撑起这个家,为了那点面子,他们不得不学着别人的样子过日子,长年累月地辛苦挣扎。
再说种地干活,从早到晚,没日没夜;为了吃的穿的,哪还分什么白天黑夜。有本事的爹娘靠双手创下家业,就算有些积蓄,为了你们几个兄弟也操心得心力交瘁;没本事的父母靠力气养活全家,没什么家产,更是受尽了千辛万苦,直累到血汗流干,才盼到你们男婚女嫁的时候。
不管贫富贵贱,凡是生儿育女的父母,想到这些,没有不伤心的,没有不掉眼泪的。可到了这时候,你们的爹娘本以为儿女都成家了,可以松口气了,谁知道你们妯娌之间(兄弟的妻子之间)不和,让他们在希望之外又失望了。你作为丈夫,又一点主见都没有,于是家里各说各的,吵吵闹闹。没想到才分家没多久,你们的天性就没了,把那份孝顺父母的心思全变了,把那份……(原文此处有缺漏)比如问候父母这件事,早晚都渐渐疏远了;亲如手足的兄弟,来往也不像从前了。或者兄弟之间有点小摩擦,你的妻子就十分无礼,你却默默不敢说话。从旁边看,你对待兄弟还不如对待妻子和孩子,亲近有权势的人超过了遵守伦常。反复想想,这有道理吗?
没想到当今世上,没染上这种病的人,十个里只有一两个,除此之外,到处都是。这可怎么办呢!病根在哪里?对于富裕人家,病根在于田产、家业、房子、粮食、钱财这些东西;对于贫寒人家,病根在于那几头租用的牛、做小买卖的本钱、衣物用具这些东西。之所以会生病,多半是因为你们的前辈(父母)事太多,在不该计较的事情上惹来了怨恨,本想做好事,反而生出了这个病。现在病已经形成了,就算是传说中的神医曹医、扁鹊、良医、和缓,也没有办法了。真的没救了吗?又从哪里开始救呢?
有人说:“真是让人意想不到,连读书人也都有同样的毛病。是要医治读书人呢?还是要医治普通百姓呢?要医治读书人,他们本应是倡导孝悌的人,想治他们却找不到药方;要医治百姓,他们又没有恒心,是那种给一筐饭、一碗汤就满足的人,宁可病死也不肯吃药!所以就算是神医,也束手无策,没法治了。”
依我看来,这个病治不好,第一个坏就坏在“伦理”上;第二个坏就坏在“理”这个东西被乱用,该论的地方不论,不该论的地方又瞎论。
有人问:“敢问病治不好,坏在‘伦理’上,是怎么回事?”
我回答说:“因为人们只知道有‘理’,却不知道‘理’真正应该用在哪里。”
又问:“敢问‘理’应该用在哪里?”
我回答说:“理,应该用在别人身上,而不是用在父母身上,也不是用在父母兄弟之间。理,有它该在的地方,在‘彼’而不在‘此’。”所以说:“这个病治不好,就坏在人们把‘理’用错了地方。”
那人又问:“你既然说坏在伦理上,为什么又说坏在‘不论’(该论的地方不论)呢?”
我回答说:“因为他们不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论理’的,而有些事情是‘必须论理’的,他们搞混了。”
“敢问哪些是‘必须论理’却又‘不能论理’的呢?”
“别人的父母和你的父母没什么不同,秦国人的兄弟和楚国人的兄弟不也一样吗?如果彼此不分,伦常就混乱了,所以,在处理外人关系时,又不能不讲究理。”(意思是,对外人要讲理,但对家人不能只讲理。)
“那为什么对父母不能讲理呢?因为父母就像天地一样。天生育万物,地承载万物。父亲生下你,母亲养育你,恩情如同天地。这生育养育的大德,天会跟谁讲道理吗?天会跟谁诉苦诉累吗?天又会跟谁分彼此呢?就算有旱灾水灾,天也只是通过行动和事实来警示,谁见过天开口说话呢?父母如同天地,也是这样罢了。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天都不跟人说话,老百姓能跟天讲理吗?父母不跟子女讲理,子女能跟父母讲理吗?”
“那为什么对兄弟也不能只讲理呢?因为兄弟是同一个父母所生,九族之亲都算亲,何况是兄弟呢?不想想为什么叫‘兄弟’,又为什么用‘手足’来比喻他们?就是怕你把兄弟当外人,所以才用‘手足’这个名字。兄弟就像你的手,就像你的脚,就像你的左右手,就像你的左右足。兄弟有贤有愚,就像你的手指有长有短。所以,贤明的、年长的应该帮助年幼的、能力差的,这才是兄弟之道,才能体贴父母的心,体会‘十指连心’的疼爱之意。兄弟之间需要讲理吗?不但兄弟之间不能只讲理,就算是对外人,也不能只靠理来约束。所谓的‘理’,其实是‘礼’。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如果不能以礼让治国,那礼还有什么用呢?虽然说理在别人那边,但俗话说:‘有理也要让三分,没理更要让三分。’圣贤不单是用理来治人,更是用道德来引导。对外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兄弟呢?何况是亲如手足的兄弟呢?无奈现在世上的人,不念‘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这两句话。愚昧的百姓也就罢了,可连读书人,我也没见过几个真正孝顺友爱的。”
第二部分:分析病症——四种典型的“不孝不悌”病状
有的人孝顺父母但不友爱兄弟,那他的孝也是假的;有的人友爱兄弟但不孝顺父母,那他的悌也是假的。“孝”和“悌”这两个字是连在一起的,人怎么能把它们分开,搞出不同的标准呢?怎么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丢了大的道义,只图一时的温饱,不顾自己和后代的名声呢?
就眼前的事来说吧:
- 有的人为了给父母摊派生活费,兄弟之间就生了气,结了仇;
- 有的人为了分家产,兄弟之间就生了气,闹上公堂;
- 有的人因为妯娌(兄弟的妻子)不和,兄弟就分了家;
- 甚至有的人,对外人很和气,对家人却刻薄,兄弟之间有了矛盾,就袖手旁观,坐视不理。
不孝不悌的毛病,多得数不清,就这几样,就可以举一反三了。那上天赋予人的本性到哪里去了呢?
第一种病:为父母生活费吵架
看那些因为父母生活费不够而生气的,十个里有九个是粗鄙的汉子。他们知道什么?只知道有父母,哪里知道有兄弟?没听过君子的教诲,不明白孝悌的道理。不分内外,不辨是非,所以生活费一断,就生气,没法解释!世上的不孝不悌病,多半是从这种人身上出来的!别人怎么能救得了他们呢?
第二种病:为财产闹上公堂
看那些因为兄弟争财产而打官司的,三家倒有两家是读书人,真是奇怪!既然读了圣贤书,必定通晓伦常道理,为什么还贪图自己的私利,不顾兄弟情义呢?田地房产失去了可以再买,兄弟失去了可就回不来了。就算财产分得不公平,也不至于为这点小事就闹翻脸啊!世上的不孝不悌病,做梦也想不到会发生在读书人身上,这怎么治得好呢?
第三种病:因妯娌不和而分家
再说因为妯娌不和,兄弟就分家的,我想说,你们这些做兄弟的,没有一点男子汉气概,怎么能把责任推给女人呢?女人在娘家听父母的,出嫁后跟丈夫,分家是因为妯娌起矛盾,你说到底是谁的过错?自己不能以身作则管好妻子,反而被妻子牵着鼻子走。世上的不孝不悌病,多半是男人太软弱、没有主见造成的,这怎么医得好呢?
第四种病:兄弟不和外侮来时不管
还有那种兄弟不和睦,外面有欺负上门的也不管的,我想说,这是他们的上辈(父母)没有忠厚品德,才养出这样的后代。古人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兄弟在家里有矛盾,但遇到外敌时会一致对外),怎么能到了危急关头还互相不管不顾,心肠怎么能狠到这个地步?没听过“同室有斗,被发缨冠而救之”(家里有人打架,要来不及束好头发、系好帽带就去救)吗?世上的不孝不悌病,是由于人自暴自弃造成的,这怎么能治得好呢?
第三部分:开出药方——唯一的解药是“自医”
由此想来,不孝不悌的病,真是难以救药。要想治好,还得靠自己医治,别人帮不上忙。什么叫“自医”?
- 针对第一种病(为生活费吵架):如果他能自我反省说:“一个儿子就能养活父母,我们兄弟几个怎么敢分彼此呢?兄弟们能力有高有低是正常的,有能力多的就多承担一些,不要声张,默默把事办了,兄弟们自然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那生气又从何而来呢?”就怕那些愚笨又想不通的人,不能把这种毛病当成天生的。必须耐心地、委婉地引导他,让他改过自新,做到不坑不骗,才算完事。人如果能这样,还怕病没救吗?
- 针对第二种病(为财产打官司):如果他能自我反省说:“古人都懂得在田地边界上互相谦让,我们兄弟难道还不如外人吗?财产是父母分的,我作为读书人,敢硬违背父母的心意吗?”做到不贪不占,听从父母的安排,兄弟们哪有不佩服的?官司哪有打不完的!如果遇到顽固不化的,也不能姑息养奸。必须尽力开导,让他天生的善心重新萌发,做到不越轨、不妄为,才算完事。人如果能这样,还怕病治不好吗?
- 针对第三种病(因妯娌不和分家):如果他能自我反省说:“别说我妻子的不是,是我自己先有不对。是我一时没当好家,难道一个大丈夫还比不上一个女人吗?”做到不刚硬也不软弱,不高傲也不卑微,拿出男子汉的威严和正气,去挽回兄弟的感情,兄弟们自然就和睦了。家里人谁敢不遵从呢?就算有萎靡不振的,也不能把他放在一边不管。必须大声疾喝,让他警醒,让他懂得如何做兄长、如何做弟弟、如何管理好家人,才算完事。人如果能这样,还怕病不能医吗?
- 针对第四种病(兄弟不和外侮不管):如果他能自我反省说:“我怎么天性这么不好,这么不肖,连累父母都蒙羞!《诗经》里用鹡鸰鸟来歌颂兄弟之情,我现在连鹡鸰鸟都不如!”自己感到惭愧,自己悲伤哭泣,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必须努力追赶。兄弟们自然就能和好了,家里人哪有不高兴的呢?就算有人势力不均,也不能推辞辛劳。必须去引导、鼓励他们,让他们做到同甘共苦、心意相通,才算完事。人如果能这样,还怕病治不好吗?
第四部分:总结升华——治好病的好处
《诗经》上说:“兄弟们和睦了,又快乐又融洽,父母也就顺心如意了。”有人问孔子:“您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啊,只有孝!友爱兄弟,并把这种精神施加到政事中去。’这也就是从政了,难道一定要做官才算从政吗?”你们明白这个道理吗?
我恳请各位仁人君子,指点迷津,让我们都能克制自己、回归礼义,挽回上天的心意。到那时,那些犯上作乱的人,不用攻打就会自行解散。不孝不悌的病,不用吃药也会自然痊愈!而且,到那时,人们冬天不愁穿,夏天不愁吃,富贵功名都能成就,造福子孙后代也是必然的。那种吃饱喝足、歌颂太平盛世的景象,不难在此时重现。人为什么这么糊涂,还不醒悟呢?
惭愧我小时候没好好读书,这些管中窥豹的浅见,不敢拿出来给同仁们看,只能默默地写在自己座位右边,让我家的子弟能学习到这种注重根本的意思罢了。哪里敢说是成就自己、成就他人呢?
回顾我的祖先,从孝感这个地方开派以来,到现在一千多年,家族的祭祀香火不断,这大概就是因为前人孝顺友爱的品德所感召,才有了今天的结果。作为子孙,不要把我的话当成小说,不可以不去验证它。
只有孝顺友爱,才能保住家业。兄弟之间同甘共苦,外来的欺辱又怎么能进得来呢?
除了诗书,没有别的可以传给后代。子孙们接触的东西不杂乱,即使是中等资质,也不至于走上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