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清末黄登甲刻在屋后石头上的祝寿词。作者是清代高官翁心存,为黄登甲父亲黄礼堂老先生祝寿。文章写得文采飞扬,但用词古雅,结构复杂。白话文翻译见最后。

世之寿人者,类皆“颂九如、祝三多”,举古人奉觞上寿之语,撷艳摛华以炫之,夸多斗靡,累牍连篇。其辞之作,此与彼可以通用,人与己亦不甚解,而余殊不谓然。

夫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则必托蓄道德而能文章者,实按致寿之理,历徽获寿之由,所以使寿者有以自信,寿之者得致其严。如中宪大夫礼堂先生,余虽未获晤面,而见其子玉堂以明经入农部,质实醇厚,循循彬彬,覩【dǔ】令嗣之贤逆知先生之德久之。司员乡官交口公是为先生寿,请于余曰:“先生楚人也,绍自大宋元祐间官龙图阁大学士山谷夫子之裔。尊翁福公之蜀,即世时先生六龄耳,依母氏陈太恭人,避教匪乱,不能读。稍长货殖,称屡中焉。原配张恭人,贤内助也,夫妇孝谨,深慰母心,始有即弃商重士农,昼耕夜读不稍辍,故文章性理之学,风鉴岐黄之术,罔不周知。”《书》曰:“既富方谷。”先生以之教子,外择马帐,内严鲤庭,令嗣伯仲先后冠军游泮焉。而仲嗣旋食饩,即今玉堂农部也。继配赵恭人有淑德,生子六,桂树森森,桐枝茁茁,其发荣正未有艾也。先生之亲亲也,追远则储会制产、修谱并祠,且补太翁遗憾,旋楚省墓,赎祖业、立祀田、志碑码。君子曰:“礼不忘其本。”先生加于人一等矣!事母,生则请旌表建节孝坊,没则奉木主入节孝祠。犹体遗意,布义冢、置学田、立义馆。族有不能继续者,里有不能昏葬者,先生力助之。刘邑侯题曰:“孝行足式。’胡大令额曰:“乡先生。”善夫!先生守助一法,凶年救饥,出谷平价,有无得食甚至无知而弗至者,(导)而与之,一乡赖以安堵。至于舍药刊方,镌善书、施饵粥,修桥补路,解纷排难,至老不衰。今年逾杖国,精神倍健,矍铄哉,是翁乎。世有以先生比叔度者,其江洋千顷波,与微君真不相上下,而孝友之行则继文强山谷,德教志普则似直卿次公。昔李固贻世英书曰:“俗论皆言,处士纯益虚声。
愿先生慰众望,一雪此言耳。”先生亦世英也,而知交叹赏,妇孺知名,翁然无间焉。由此观之,则交口公是为先生寿,非幸也,宜也。

夫起于寒素者,艰苦成家,率皆计利于目前。致勉以功德忠义之美,则诿曰:“不能驰骛声华者,浮夸成习,多置庸行于度外。”致责以子臣弟友之经,则谢曰:“有待,若夫其性真、其识远,力行矣。”务本之事,有所不足而必修,以利为长人之资,不待有余而后济,是理足神完,作德日休不居。然务本而本立不居,然长人而自长,断非源远流长,能若是乎?余老备顾问,上迓鸿庥、下诒燕翼,阅历数十载,遐览数千年,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修德于身、获寿于天,又以利其嗣人,如持左契,交手相付,与先生之性与识,固相胞合也。余契甚,不禁援笔直书,乐道实行,即以质之先生,先生或以余言为知己也。夫玉堂衣锦还乡,舞彩上寿,双星黼黻,一门衮裳,乃山中之宰相,曲荷龙光;即地上之神仙,宜延鹤算。《蓼萧》曰:“其德不爽,寿考不忘。”《洪范》曰:“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经筵讲官、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愚弟翁心存顿首撰;经筵讲官、吏部尚书、厢蓝旗汉军都统、实录馆总裁、愚弟花沙纳顿首书;乡愚侄监察御史赵树吉,翰林院编修曾壁光、徐昌绪,户部郎中王熙震、曾咏、吴镇、邵涵、杨凝照,礼部员外郎王达琮、主事李榕,礼部员外郎傅大贞、曾省三,刑部主事王芳衡、包兴芳,工部员外郎李昶元、吴鸿恩,寅愚侄云南司郎中翟福、李明择,广西司郎中闫廷珮、昆载领首拜。

父命甲手录书是壁,无非取其世远年湮,不没于斯文之意焉已耳。

大清咸丰十年岁在庚中夏四月望五日谷旦。

翻译如下。

第一部分:作者对普通祝寿词的看法

现在社会上那些给人祝寿的人,大多都是说些“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多福、多寿、多子孙”之类的吉祥话。他们把古人敬酒祝寿的陈词滥调拿出来,挑选其中最华丽、最浮夸的词句来炫耀,比谁说的多,比谁写得长,一篇又一篇,没完没了。这些祝寿词,写出来之后,用在张三身上可以,用在李四身上也行,连祝寿的人和被祝寿的人自己,都搞不清里面到底说了些什么。对于这种做法,我(作者翁心存)非常不认同。

第二部分:介绍祝寿对象——礼堂先生及其家庭

我认为,一个人如果真的有功德、有才能、有品行、有志向这些美好的品质,那么就应该请那些既有高尚道德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来实实在在地探究他长寿的道理,详细地记述他获得长寿的缘由。这样做,才能让被祝寿的人自己也能明白为什么能长寿,而祝寿的人也能表达出他真正的敬意。

就像这位中宪大夫礼堂先生,我虽然没机会和他本人见面,但我见过他的儿子玉堂。玉堂是通过明经考试进入户部做官的,他为人朴实敦厚,文质彬彬,非常有教养。看到他儿子这么贤德,我就能推断出礼堂先生本人的德行一定是非常高尚的。现在,礼堂先生的同僚和乡亲们都一致称赞他,要为他公开祝寿,并请我写篇文章。他们向我介绍说:

“先生是湖北人,是北宋元祐年间龙图阁大学士黄庭坚(山谷夫子)的后代。他的父亲福公在四川去世时,先生才六岁,他跟着母亲陈太恭人,为了躲避战乱,没法读书。年纪稍大一点后,他去做生意,而且总是能成功。他的原配妻子张恭人,是个非常贤惠的内助,夫妻俩孝顺谨慎,让母亲非常欣慰。于是,先生才放弃了经商,重新重视士人、农夫的本业,白天耕作,晚上读书,从不间断。所以,无论是文章、性理的学问,还是看相、中医的技艺,他无不精通。”

《尚书》里说:“富裕了之后,才能更好地行善积德。”先生就用这个道理来教育儿子,对外给孩子请最好的老师,对内用严格的家规管教。他的儿子们先后在考试中名列前茅,入了县学。其中二儿子很快又获得了官府的伙食补贴,就是现在在户部做官的玉堂。他后来的妻子赵恭人也品德贤淑,生了六个儿子,个个都像桂树、梧桐一样茁壮成长,家族的兴旺发达正未有穷尽啊!

第三部分:详述礼堂先生的品德与善行

先生对待亲人,追念祖先时,他会筹备资金、置办产业、修订家谱、修建祠堂,还弥补了父亲生前的遗憾,回到湖北老家祭扫祖墓,赎回祖产、设立祭祀用的田地、为祖先立碑刻字。有句话说:“礼,是不能忘记根本的。”先生在这点上,比别人做得更好了!

他侍奉母亲,母亲在世时,他就请求朝廷为她建立节孝牌坊以示表彰;母亲去世后,他又将母亲的牌位供奉进节孝祠。他还遵照母亲的遗愿,施舍义冢(给穷人用的墓地)、置办学田、设立义学(免费的学校)。同族里有生活困难的,乡邻中有办不起婚事和丧事的,先生都尽力资助他们。本县的刘知县称赞他:“孝行足以为榜样。”胡县令也送他匾额,称他为“乡先生”(乡里德高望重的人)。说得好啊!

先生还有一个救助乡里的好方法。遇到灾年,他就开仓救饥,把粮食平价卖出,让有粮没粮的人都能吃上饭。甚至有些不知道消息没来的人,他还会派人引导,把粮食送到他们手上,整个乡里都因为他的善举而得以安居乐业。至于施舍药品、刻印药方、刊印善书、施舍粥饭、修桥补路、调解纠纷,这些事他一直到老都没停止过。

今年他已经超过七十岁了(杖国之年),精神却比以前更加健旺,真是位矍铄的老人啊!世上有人把他比作东汉的黄叔度,说他胸襟像千顷大江一样宽广,和那位隐士真是不相上下。而他的孝顺友爱,继承了黄庭坚的家风;他的德行教化,又像古代的贤臣一样。过去李固写信给好友说:“世俗的议论都说,所谓的隐士纯粹是虚名。希望您能慰藉大家的期望,洗刷掉这种说法。”先生也是这样的人物,他的朋友都赞叹欣赏他,连妇女儿童都知道他的名字,大家对他一致称赞,没有半点非议。

由此看来,大家一致要为先生祝寿,这不是偶然的幸运,而是他理所应得的!

第四部分:作者总结长寿之道,高度赞扬先生

那些出身贫寒的人,经过艰苦创业成了家,大多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如果你用功德忠义这些美好的标准来勉励他,他就会推脱说:“我不想追求那些虚名,那些都是浮夸的风气,我把实际的善行都看得很淡。”如果你用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弟、为人友的道理来要求他,他又会说:“等等再说吧,要等我本性纯真、见识深远了,我自然会去做的。”这些人,在根本的德行上有所欠缺,却必须去弥补;他们把利益当作帮助别人的资本,不是等到自己富余了才去救济别人。这样的做法,道理上说得通,精神上却很空虚,所谓的“行善”也只是做做样子,不能持久。

然而,像先生这样,致力于根本的德行,根本立住了却不自满;他帮助别人,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这难道不是源远流长、福泽绵长的道理吗?我老了,作为朝廷的顾问,上承皇恩,下为子孙谋划,阅历了几十年,纵览了几千年的历史,用我所见所闻来考证,一个人修养自身品德,从而获得上天的长寿,并且还能造福子孙后代,这一切就像拿着契约的左右两联,亲手交接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这与先生的本性和见识,本来就是完全契合的啊!

我与他志同道合,忍不住拿起笔来,直接写下这些话,乐于称颂他的实际德行,就把它拿给先生看,先生或许会把我当作知己吧。将来他的儿子玉堂衣锦还乡,为父亲跳舞祝寿,父子二人都是高官,全家荣耀。先生可以说是“山中的宰相”,暗中得到了皇上的恩宠;也可以说是“地上的神仙”,理应享有高寿。《诗经》里说:“他的德行没有差池,长寿之福永不相忘。”《尚书》里说:“他自己身体健康强壮,子孙也会兴旺发达,大吉大利。”说的不就是先生这样的人吗?不就是先生这样的人吗?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