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黄显富 (1784 一?),字礼堂,号“竹村老叟”“竹村主人”,敕封“中宪大夫”。以货殖谋生,富而好仁且教子有方。南江县正直镇人。《恭惟黄子礼堂先生六十寿秩》为镌刻在“黄老山城”上的部分文字。

戚里称觞,嘱余为文以介黄子寿。余曰:“老夫枯肠,时而龙钟,不能表扬黄子芳躅,惟恐反取黄子哂也!”然黄子生居斯土,总角交游而省身克己,目所共睹。即睹此之行为,可以为黄子寿,则缙绅先生先我书之。
以人之行为印黄子之行为,为黄子寿而可以寿。黄子不黄子之所行,人多不能行,即有能行而不肯行;黄子之所为,人所不欲为,即有欲为而终不果为,此异志有所限而虑不及此。曾忆黄子少有言百:丈夫得志,道行于世;不得志,希图一己之温饱,何足道!”彼如是言,吾是以疑。今则亲戚沾其润泽,族类藉有荣施,乡邻乐其化导,凶岁赖以周全。卓哉!彼践彼志,吾愧吾疑。岂若世之夸强争胜空言而无据者哉?有德有才,有胆有识,真丈夫也!故而老当益壮,麟趾呈祥,即以之寿世,谁曰不可?人之有力者,请视夫黄子。

总角老友文昭子撰恭同亲友顿首拜祝。

白话文翻译:

亲戚朋友们在一起办酒席祝寿,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为黄子寿先生祝寿。我说:“我这把老骨头,脑子也迟钝了,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表扬黄先生的品行,就怕写不好反而被他笑话!”

不过,黄先生一直生活在这里,从小到大为人处世,严格要求自己,这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就凭他这些行为,已经足够为他祝寿了,那些有身份的先生们肯定也早就写过文章称赞他了。

用一个人的实际行动来印证他的品德,这才是真正值得称颂的、可以流传下去的“长寿”。黄先生做的事,很多人要么做不到,要么能做到却不肯做;黄先生做的事,很多人要么不想做,要么想做却最终做不到。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志向和格局不同,考虑事情也达不到他那个境界。

我还记得黄先生年轻时就说过:“大丈夫如果时来运转,就要让道义在天下实行;如果怀才不遇,那也只求自己能吃饱穿暖,这又有什么好说的呢!”他当时这么说,我心里还曾有些怀疑。但现在看看,亲戚们都得到了他的帮助,整个家族都跟着沾光,乡邻们乐于接受他的教化,遇到灾荒年景,大家也全靠他才能渡过难关。真是了不起啊!他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当初的志向,我为自己当初的怀疑感到惭愧。这难道不比那些只会夸夸其谈、争强好胜却没有真本事的人强太多了吗?

他既有德行又有才华,既有胆量又有见识,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所以,他年纪越大精神头越好,子孙后代也兴旺发达,拿他的品德和事迹来为世人树立榜样,作为流传后世的“长寿”象征,谁说不行呢?那些自以为有能耐的人,都来看看黄先生吧!

寿何言乎酬,酬德也;德何言乎得,得心也。克享天心,必得其寿,理也。诚以玉瓒不染亵味,鸿禧多在吉人。懿维礼堂黄老先生,远延楚水之灵,近毓公山之秀,幼则崭然头角,姿洵铿尔瑶环。无何乔木兴悲,时方六岁,犹幸萱堂苦节,力主一家,庭鲜兄弟,室惟小妹,谁使体其心志,殆天欲成英豪。玉待环磨,美光乃出;金由锻炼,佳色自呈。所以德业日增,才能倍益。匪僻之心,无由入膏肓之疾,亦可疗化恶有方。好善如渴,自能符往古意,何须读未见书,而学博杨曾,术精严管,咳唾珠玉,光灿金石。居家遵晦老格言,行己本曲台礼法,更钦德配张孺人,奉滫瀡时有婉容,勤佐理毫无违意,协乃坤顺,教以义方,阃内之贤,由君子之化。处富若贫,子弟泯骄奢之靡;济宽以猛,妇女禁游荡之行。以是葛藟庇根,枌榆沾泽,于焉口授六经,身教五桂,长则冠军以获隽,次复食饩于廿年,余尽长才,皆将大发。由于先生乐善不倦,助殡殓以成丧祭,赠采礼以毕冠婚。吉穴送乃亡人,良田活彼生者。适值年荒谷贵,率常通有济无,不贪名誉,何分知识,平价放出,宽日赏收。忘乃予求,浑如焚券。即彼乙亥之岁,频开庚癸之呼。孤苦童孩,生逢杜母;孝行旌表,题自刘公。彼为待捐,使作矜式,德钦梓里,名显兰台。故能镇彼佥壬,毋敢乱斯里甲。况待人诚笃,处世和平,是非不假,多言排解,毫无所取,养之有素,感而遂通。若夫建宗祠,会连族属,修义学,训教童蒙,不吝裳金,多予膏壤,俾一姓之源流罔乱,众人之子弟克成。且祈报有时,少长咸集,讲明圣谕,启发乡人,所以里党协合,不闻犯凿,贤愚钦仰,奉为先生,综乃规模所著,良由孝义而生。太孺人事事方严,贤孝子班班曲体,贫不忍俭,终始无违,幽必使阐,旌坊请建。尝痛太翁之早世,又念家乘之未详,返视祖茔,敬修谱志,善承先志,垂裕后昆。所以宦途既起,仕版即登,福之至也,寿之微乎?至若家累万金,犹为余事,惟乃龄逾六秩,远迩亲谊,竭诚颂扬。愧余枯肠难形芳躅,请即素行之嘉德,以庆难老之大年。

特授广西北流县正堂庚午科举人乡愚弟唐芝荣拜祝并撰。大清近光二十四年岁在甲辰夏四月望五日。以上二文,甲遵父命,录书于是并志之。

白话文翻译:

祝寿,说的不只是回报,更是回报他的品德;而品德,说的不只是得到什么,更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能够顺应天意的人,必定会得到长寿,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就像珍贵的玉器不会被污秽沾染,天大的福气也常常降临在善良的人身上。

我们这位值得尊敬的黄老先生,可以说是远承了楚水的灵气,近受了公山的秀气滋养。他从小就才华出众,气质不凡,像美玉一样光彩照人。可惜的是,他很小的时候,大概才六岁,父亲就去世了。幸好他的母亲守节苦撑,独自支撑起整个家。家里没有兄弟,只有一个小妹妹,谁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呢?这大概是上天想要成就一位英雄豪杰吧!就像美玉需要打磨才能显现光华,真金需要锻炼才能展现色泽,黄先生的品德和才能也正是在这样的磨砺中日益增长。他内心正直,所以那些歪门邪道的东西根本无法侵入他;他教化有方,甚至能矫正别人的恶习。他爱好善行就像口渴的人想喝水一样,自然就符合了古人的圣贤之道。他不一定非要读那些没人读过的冷门书,但他的学问堪比古代的大学问家杨雄和曾巩,他的技艺之精湛堪比古代的名相管仲和管仲的老师。他随便说句话都像珠玉一样珍贵,写下的文章像金石一样不朽。

在家里,他遵循着古代圣贤的格言;为人处世,他依照着朝廷的礼法。更让人敬佩的是,他的夫人张氏,侍奉公婆时总是和颜悦色,勤快地操持家务,从没有一句怨言。她以女性的柔顺辅佐丈夫,用道义来教育子女,是一位真正的贤内助,这都得益于黄先生的良好家风。他家境富裕却过着简朴的生活,让子女们没有一丝一毫的骄奢之气;他管理宽厚但必要时也很严厉,禁止家中妇女有游手好闲的行为。因此,整个家族都受到了他的庇护和恩泽。他亲自教导子女们儒家经典,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们做榜样。结果,他的长子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次子也在二十年后获得了官府的津贴,其余的儿子们也都是才华横溢,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这一切,都源于黄先生乐善好施、从不疲倦。他资助没钱的人办丧事,赠送礼物给贫穷的人完成婚嫁。他为逝去的人寻找安葬的好地方,又拿出良田来帮助活着的人。遇到灾荒年景、粮价飞涨的时候,他常常拿出自己的粮食接济穷人,不分亲疏远近,不贪图虚名。他平价卖出粮食,等到年景好了再慢慢收回,完全忘了别人欠他的,就像把借据烧掉了一样。特别是在乙亥那年,灾情严重,求救的人接连不断。他就像古代的杜母一样,救助了无数孤苦的孩子;他的孝行也得到了官员刘公的表彰,被树立为榜样。他的德行被乡里的人所敬仰,名声也传到了朝廷。所以,那些奸诈的小人都不敢在他的地盘上胡作非为。更何况他待人真诚,处世平和,从不搬弄是非,还常常帮人调解纠纷,而且分文不取。他修养深厚,人们都发自内心地被他所感动。

说到他修建宗祠,团结族人;创办义学,教育孩童这些事,他从不吝啬钱财,也捐出了很多肥沃的土地。这使得整个家族的源流清晰不乱,让许多子弟都能成才。他还时常组织祭祀活动,男女老少都来参加,宣讲圣贤的教诲,启发乡民。因此,乡里之间非常和睦,听不到争吵打斗的声音,无论贤明还是愚笨的人都敬佩他,把他当作先生来看待。总而言之,他能有这样的成就,根本原因就是他孝顺和仁义的品德。他的母亲事事要求严格,而孝顺的子女们也都能用心体会,从不违背。母亲在世时不忍心让她过苦日子,母亲去世后,他也要让她的美德彰显于世,为此还申请为她建造牌坊。他曾为父亲的早逝而悲痛,又想到家族的史书不够详尽,于是亲自回到祖坟,恭敬地修订族谱,很好地继承了先辈的遗志,也为后代子孙留下了福泽。

所以,他的子孙们开始步入仕途,在官府中任职,福气都来了,长寿还不是理所当然的吗?至于他家财万贯,那都只是小事了。如今,他年过六十,远近的亲戚朋友都真心诚意地来为他祝寿。我惭愧自己才思枯竭,无法完全描绘出他美好的品行,就只好用他平素的这些美德,来庆祝他这位值得尊敬的老先生万寿无疆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