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杨国臣墓
一、地址
通江县云昙乡穿石梁村
二、建设时间
建于清光绪13年(1903年),亦有文献说是1904年
三、简介
杨国臣墓是独栋三合院落,房层有小三间正房和左右厢房,青瓦屋顶,穿斗屋架,垂花柱头,两级台阶入户。墓葬纵向分布在院落中央,最前方就是位于天井正中的四方碑,往里面是立于“室内”左右对称分布的字库塔和左右陪碑。主墓碑位于正房里壁,是一座涂绘蓝绿二色的高大仿木结构的大碑,其上丰富的雕刻彩绘保存较好,封土位于屋后,与山体相连。在墓地上修建一座穿斗结构的瓦房,用于保护墓碑,这栋房子与一般民居建筑无异,被称之为“坟亭”或“坟罩”。
墓坐西向东,分布面宽12.24米,进深13.52米,面积165.48平方米,由墓冢及主石碑、陪碑、惜字塔、碑亭、坟亭组成,均彩绘。[1]
当地人俗称“花碑”,是一个坟亭样式的墓葬建筑,碑楼由于有房屋的保护,颜色大部分保留下来。碑楼的色彩主要是红、蓝、绿、白的四种颜色组合,其中红、蓝主导,绿、白修饰,多彩的颜色配合碑楼的精美雕刻,碑楼看起来纷繁花哨,是该地区“花碑” 特色的典型代表。[2]
四方碑为须弥座攥尖顶,四条脊饰延伸至尖顶的侧面,成为宝顶的保护托。屋顶刻瓦垄和帷幔卷饰。檐下横枋仿垂花柱式,满刻花卉纹饰,碑身四柱线条平直,打磨光洁,各面柱顶有匾额和柱联,正面匾刻“世德纯孝”,左右为“三不朽”“固且安”,背后为“庆吾庐”。各面匾联的书体风格和刊刻技法均有差异,但字体浑厚,行楷兼用,书写流畅,刊刻工艺讲究。
正面立柱外侧还有八仙人物浮雕,亭内方柱正面刻有“皇清寿终考/妣讳国臣/氏陈老大/太君二位神主”,左右和顶部浮雕云纹蝙蝠纹饰,构成“五福捧寿”,柱间基座浮雕为对称花卉纹饰,这座四方碑被视为“神主位”。在背面的碑文中得知杨国臣死于“咸丰六年丙辰七月初一巳时”(1856年),其余各面均刻长文,文字在墨线格子中,但可以看出均由不同的人书写。
正房前方为字库塔和左右陪碑,两座对峙而立的工字碑陪碑保存完好,卷云纹饰的碑帽显得有些夸张,其下有童子扛匾并刻联。碑身左右立柱浮雕弧形挂匾,顶部有云纹手提挂环纹饰,弧面匾上刻柱联,文字朴拙硬朗,表面涂染天蓝颜色;柱间门套左右对称雕刻瓶花纹饰,线面结合,彩绘红、蓝、白等色;顶部横档刻花树和鸟的组合纹饰,手法与瓶花纹饰相同,显得丰富多彩。工字碑侧面较宽,其上有类似隔扇门样式的三段式装饰图像,朝外一侧上隔芯浮雕“武将”,可能取“门神”之意,中段为“兵书宝剑”一类的吉祥纹饰,下隔芯为“卍”字纹。
主墓碑为一座八柱七间五重檐的大碑,正中四柱三间几乎等大,明间立柱为三段。方瓶为座,莲花纹饰为柱身,柱身短粗,顶部为方柱,柱面刻二十四孝中的“埋儿生金”的故事。左右次间外柱比较宽,显得特别厚重,其上刻大字柱联:“阴地金□心地起,后人更比前人兴”,文字涂群青颜色,格外醒目。柱间顶部分内外双层门罩,均刻人物和纹饰,从右侧一幅判断,它们可能是“滴血认亲”的故事。柱内碑板分别为杨国臣、杨陈二位、陈老太君墓志,有分有合。
四、级别
四川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http://www.sohu.com/a/289637440_100296798,通江“九大宝藏”,获省级保护 [2]涂天丽 罗晓欢。论四川地区清代墓葬建筑的色彩特点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