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有个水乡文学社

主办的《水乡文学》期刊
主办的《水乡文学》期刊

平昌有个水乡文学社是平昌县文学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学团体,旨在给广大文学爱好者创造施展才华和交流学习的园地,积极为丰富县域文化生活、陶冶大众情操做好服务。

一、社团,因文学而聚集

陈杰是水乡文学社社长,见到他时,他正在文学社办公室里和社员讨论书稿。“目前第四期已经出版,我们在修改、整理第五期稿件,预计在今年三月份出版。”陈杰从小就喜爱文学,多年来笔耕不辍,其作品多见于《星星诗刊》《天津诗人》《九龙作家》《巴中日报》《巴中晚报》等。

平昌县水乡文学社办公地点
平昌县水乡文学社办公地点

“在文字里寻找灵魂的寄托、心灵的宁静和思想的升华。”这是水乡文学社副社长罗春燕对文学的深刻理解。这位年过不惑之年的文学爱好者依然保持着当初对文学的热爱之情。罗春燕,笔名蓝梦,从2002年开始在网络上发表作品,活跃于“灯下文字”“榕树下”“乐趣园”等文学版块。2004年,作品在报刊上发表,散见于《星星诗刊》《巴中日报》《巴中晚报》《巴中新报》《女子诗报》等。

在平昌,和陈杰、罗春燕一样怀着文学梦想的人还有很多。何成是水乡文学社秘书长,读初中时就喜欢看报、读书。1989年,何成在《通川日报》发表了一首诗歌,收到了8元稿费,欣喜许久。苟文华读初中时,喜欢誊抄古诗词和诗歌,心里一直怀揣着文学梦想。

一个个文学爱好者如同散落在平昌大地上的文学种子,在风雨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平昌有这么多文学爱好者,我们可以组建一个社团,把大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学习、交流文学。”有此想法的陈杰在2013年初的时候,联系平昌文学爱好者周延奎、王绍军等人开始商讨组建文学社团事宜。2013年末,在经过组建人员多次讨论、研究后,社团命名为“水乡文学社”。

2014年9月,水乡文学社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成功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文学社章程和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社委会成员,陈杰当选为文学社社长。至此,散落在平昌的文学爱好者终于有了一个家,一个交流文学、畅谈文学的地方。
“我们文学社的中心工作就是联络文学爱好者,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正确引导并不断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多出人才,多出作品,多出精品。”陈杰说,这是他组建文学社团的初衷,也是文学社以后重要的工作重点。

如何让文学社充满生机活力?其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为此,水乡文学社重点抓好文艺采风创作活动,参与了市文联组织的“巴中市文联系统平昌采风创作”活动、巴中市原点诗歌论坛组织的“驷马水乡端午诗会”活动等;组织开展了“中国梦·平昌故事采风创作”“四川省第五届乡村旅游文化节采风创作”等活动;参加了南江县、巴州区组织的文学采风研讨观摩等活动。同时,参与县内各种文艺活动。先后参加全民阅读活动“中华经典颂·平昌诵读大赛”、廉政宣传文化等活动。据统计,县内各位作者相互交流学习达百余次,交流作品上千件。

“水乡文学社成立后,不仅全体社员积极创作,把文学社当作学习交流的重要舞台,大力支持文学社工作,还得到了社会、部门、企业的支持,为文学社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条件。”陈杰说,平昌县水乡文学社现有社员200余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1人、省作协会员15人、市作协会员30余人。

二、期刊,因热爱而坚持

书刊是文学社社员辛勤创作的结晶。翻开《水乡文学》,一首首诗、一篇篇散文,一个个小说等文学作品犹如春风拂来,令人陶醉其中。“我们每年都要出版一期文集,其作品大都是在平昌工作、生活的作家,或是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平昌籍作家创作的。每一期文集印刷1000多册,免费向文友、县级部门、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发放。”陈杰说。

《水乡文学》主要栏目有“宿命平昌”“人在他乡”“明日之星”“他山之玉”“文艺漫谈”等栏目。其中,“宿命平昌”,主要是发表在平昌工作、生活的作家的作品;“人在他乡”栏目发表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平昌籍作家创作的作品。“明日之星”栏目刊登一些文坛新秀和学生作品。

社员出版的书籍
社员出版的书籍

“我们文学社团里,坚持创作的文学爱好者最小的10多岁,年纪大的有80多岁。”陈杰说,今年70多岁的周延奎对文学社的带动很大,尤其是他笔耕不辍、坚持创作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周延奎是达州市渠县人,在平昌生活了30多年,其创作主要以乡愁、乡土为主,抒发家乡情怀。

《水乡文学》从收稿、审稿、编辑、出版的过程,离不开每一位社员的辛勤付出。文学社核心成员大都已为人父母,且有工作,甚至有的已成了孩子的爷爷奶奶。“每次出版书刊都是大伙儿利用休息时间、节假日完成收稿、审稿,没有编辑费、稿费,而且大家常常自掏腰包。即使这样,大伙的写作劲头仍然不减。”陈杰说,“出版书刊很累,但每次大家聚在一起交流读书体会、谈创作构思、翻阅出版的文集,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是旁人体会不到的。”

近年来,文学社成员除了精心编辑《水乡文学》,还积极投稿、出版书籍,并有所成就。其中王述成的寓言《贪婪》获得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廉政文艺作品征文奖;王绍军作词的清音《柳树湾的笑声甜》、王丹作词的歌曲《一生歌唱》分别获得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群星奖”银奖和铜奖。王述成的寓言作品《驴子与千里马》由白山出版社出版,陈杰诗集《生活的侧面》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周延奎的作品集《戴著斗笠的诗》《岁月长哞》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还有吴斌出版微型小说集《青春是一首美丽的赞歌》,与人合集的小说《绿鸡蛋》,林大成出版文集《大成巴山集》,陈利平出版诗集《紫荆花开》等等。而且,部分社团成员活跃在自媒体和诗歌网络平台,作品收录年度诗歌选集。

一件件作品、一本本书籍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众多文学爱好者树立了标杆,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爱好者加入文学社。

三、梦想,因热爱而绽放

在水乡文学社的帮助下,平昌县镇龙镇万家村文学爱好者刘秀娟的文学梦想之花逐渐绽开。

2017年4月,平昌县水乡文学社一行14人到万家村看望身残志坚却不断追逐文学梦想的刘秀娟。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到了刘秀娟的家,简陋的土房收拾得非常干净,小客厅里既是客人来访的地方,也是刘秀娟读书的园地。

11岁那年,刘秀娟摔过一次,腰部受伤,当时用了膏药缓解疼痛症状,13岁时因家境实在太贫困了,去山西打工一年,挣了2000余元钱,执意回乡继续读书。17岁时,她突然发现从腰部到胸部渐渐失去知觉,手脚渐渐失去功能,去医院进一步检查,诊断为“高位截瘫,脊髓损伤99%”。她今年32岁,已在轮椅上坐了15年。

为了不让家人操心,刘秀娟渐渐地做到生活自理,与她相伴的是火钳和轮椅。她把火钳当成她的“加长臂”,她把轮椅当成她的“双腿”,梳头洗脸、穿衣穿鞋、煮饭扫地,这些日常小事她都能独立完成。刘秀娟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家人紧缩的眉头也渐渐舒展。

刘秀娟从小就有文学梦,因种种原因这个梦一直埋藏在心里。2014年,父母省吃俭用还清所有因给她治疗欠下的贷款,刘秀娟开口请求父母去借书和买书。有了书籍后,刘秀娟起早贪黑,荡舟书海。书籍引领她走入文学殿堂,她开始读唐诗宋词、孟子、庄子、《三国演义》,读《平凡的世界》,读院坝里破土顽强生长的麦冬草……文字里有生命的力量,刘秀娟相信,只要心中有爱,生命就会有奇迹!“了解了她的故事后,我觉得她是一个对生活不抱怨,且十分坚强的姑娘。”陈杰说。

为了让刘秀娟的文学之梦开绽的更加艳丽,水乡文学社为刘秀娟捐款500元,文学社的成员自发捐款1800元,并带去了各类文学书籍。在罗春燕帮助下,刘秀娟到平昌县人民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得到了县委宣传部、县妇联和爱心人士的关怀及照顾,其事迹也得到省、市、县相关媒体的关注。同时,为提高刘秀娟的写作水平,水乡文学社的老师常常给他修改稿件、指导创作。陈杰说,刘秀娟对文字十分热爱,从诗歌到散文,她对命运的诠释、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化为一篇篇有灵性有温度有爱心的文字,刊发在《巴中文学》《巴中散文》等杂志。

在平昌,怀揣着文学梦想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平昌县水乡文学社在县域内积极开展各类文学采风、文学交流活动,为文学爱好者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努力为繁荣平昌县文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内容来自:《巴中日报》)

THE END
打赏
海报
平昌有个水乡文学社
主办的《水乡文学》期刊 平昌有个水乡文学社是平昌县文学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学团体,旨在给广大文学爱好者创造施展才华和交流学习的园地,积极为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