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通江县陈河乡场镇——“小上海”陈家坝

早年是一个田坝,因系陈氏祖业而得名。位于陈河乡政府原驻地过街楼以北3公里处。是通江经涪阳、大河口至南江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交通要冲,早在置符阳县时,就是陈河与南江县的白院、北极等地区农副土特产品的集散之地,成为县北的重要集市。清朝中叶,银耳大量发展以来,陈家坝最早赢得了“小上海”的称誉。

陈家坝场镇旧址卫星地图
陈家坝场镇旧址卫星地图

早在明代,陈家坝老场位于小学外侧河边,只有20多家住户,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街心宽2.4米,面积为194平方米,共占地2308.1平方米,房屋全系木架结构。有饮食业、旅店、烟馆、洒家。主要交易农副土特产品,如药材、香菇、兽皮等。明末,兴隆场被焚,这里赶集的人剧增,市镇逐渐扩大,延伸到小河沟的石拱桥对岸,成为新街道。建筑面积9376.9平方米,街心宽3米,面积768.6平方米。石拱桥面53.5平方米,新老街道共计占地为12567.1平方米。新修的街道,房屋整齐高大,均系两层楼房,外侧傍河半边,一律修有晒楼,可观鱼跃水流。内侧半边全是四合院,有内天井。街道两端和三条水巷子都有木栅门,日开夜闭,很是紧要。街上修有下水道。设有两处暗拱,作为全街排水的通道。街面平整,全用宽1.5尺,长4尺的石板填铺。四周风景秀丽,古木林荫,花草掩映。中街修有高大的禹王宫,神像高达1丈。四壁火砖砌成,墙上彩绘有古戏,人物栩栩如生。下场口建有关帝庙,刘、关、张三尊坐像高7尺。两座庙前都有戏楼,飞檐翘角,气势雄伟。

新街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建成,正式开场。随着银耳生产的发展,陈家坝成为陈河银耳的集散市场。每逢集日,大小秤杆子计40多人齐集市内,收够银耳.有陈省斋及子陈利生母玉恩及子母碧田,长期经营银耳成为巨富。他们在陈家坝设点收购,将木地银耳运往巴中、绥定(达县)、重庆、汉口、上海等地销售,并设立商号,开设店铺,设置钱庄、银行。此外,还有陈东篱、陈仕贵、陈家尤等人也在外地经营陈河银耳。“金利成”、“庆丰泰”、、“四川太平银耳庄”、“义胜和”、“遂川通”等商号就是这批银耳大商在各地开设的。许多百货,如丝织品、衣料、毛料、煤油、海菜等,都由他们从外地运回出售。

清末民初,由于银耳业的兴盛,引来了大批外县及外省的商人到陈家坝来做买卖。民国初年,汉口的银耳商喻其佳首先来到陈河,随后又有汉口的谭杂货经重庆运来各式各样的布匹,日杂用品和煤油,重庆的丁杂货和美丰银行职员杨荣轩运来皮鞋、皮衣、皮带、皮凉鞋、花线等,成都的许杂货运来金圈、玉圈、戒指及其它装饰品、丝织品(被面、衣料),顺庆(南充)的杨兴裕和遂宁的邵顶云运来大量布匹,邵云盛运来鸦片烟。他们三人还在当地开耳山,把银耳运往外地出售。还有保宁人运来的白糖蒸模、纸烟和醋酱,渠县人运来的桔子、广柑,梁山人运来的柚子。附近的通、南、巴和万源等县前来做生易的更多。如达县的张海如、王映奎等,他们逢集日在陈家坝摆摊设店,其货物齐备,品种繁多,式样新颖,质量考究。一切外来商客都企慕陈河富裕,购买力较高,各种货物销路畅通。

每当银耳上市的季节、四乡赶集的农民都提着大包小包的银耳。大小秤杆子都围着说价讲生意,离场很远就能听到张罗顾客的叫卖声和喧哗声。因为市面上有许多上海“洋”货杂沓而至,海客云集,掮客(qián kè)穿梭,加之一所仿上海样式修戍的高等小学堂的楼房陪衬,陈家坝被誉为“小上海”,自此远近闻名。当时,一街道计有住户72家2l6人,从商的67户197人。其中饮食业23户,栈房2户、糖食5户,日杂行业30多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红军入川,陈家坝设红江县陈家坝区苏维埃政府和陈家坝乡苏维埃政府,建立了中共陈家坝区委会和陈家坝乡支部委员会。还设有区革命法庭,经济公社、招待所、医院。区乡均成立了女子连、赤卫军、模范连、少先队、童子团等地方武装组织。经济公社还兴办了被服厂、茸笠厂、铁工厂,并建立了运输站、军粮储运站。设置了川陕省交通站陈家坝分站,川陕省工农医院陈家坝分医院(先在河坝场,后迁于此)。陈家坝遂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西大门,是红军出征和人民支前的必经之地,是当时陈河地区政治、经济和交通的中心。

民国后期,陈家坝先后两次毁于大火,后来人们又陆续在废墟上重建街道,恢复到28户113人,只1户5人从事农业,其余经商。其中有饮食业12户46人,外来杂货摊7户26人。临到解放时,仅有4户经商,一共9人。

建国后,陈家坝市场一度又恢复繁荣。1952-1955年,为中峰乡所在地,国营通江柞蚕种场设在附近。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粮商绝迹。供销合作社成立后,贩运土纱、土布及日杂用品的人也相继停止。其余行业虽然继续维持,但原有商户有的分了田地当了农民,有的自行失业(如斗行、猪伢行);有的禁戒(如烟馆、小醉酒摊)。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的被下放农村由商转农,商业户大大减少。1958年大跃进中,又停止赶场,后每10天一场,只由供销社独家经营,取消了自由市场。粮棉、油、猪不准上市,实行统购、统派、统销。直到1980年,自由市场重新开放,陈家坝每旬一、四、七日逢集,除百货外,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大宗上市,品种繁多,市面活跃。

1981年以后,恢复了商业户,有的农转商,有的亦农亦商,经商之人更多,相互竞争,招来顾客,商品花色翻新,种类类不断增多。每场除12户座商(包括供销社陈家坝分销店)外,外地来设摊点做买卖的达56处,产耳季节尤甚。仅收购银耳的就有30多处每场成交至少在500斤以上,营业额在2万元左右。加上百货、衣物、布匹、药材、农副土特产品和饮食、肉案各项总计金额达3万元以上。街道两侧尽是货摊,赶场之人摩肩接踵,市面繁荣。1984年12月,全乡自筹资金,用15天时间修通了河坝场到陈家坝的公路,交通大为方便。陈家坝村小仍设子上场口,有医疗点和分医院设于村办公室侧,方便群众就医。

陈家坝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THE END
打赏
海报
旧时通江县陈河乡场镇——“小上海”陈家坝
早年是一个田坝,因系陈氏祖业而得名。位于陈河乡政府原驻地过街楼以北3公里处。是通江经涪阳、大河口至南江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交通要冲,早在置符阳县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