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沙溪镇人物:何贻品

何贻品字平候,生于1895年,卒于1950年,家住通江县沙溪桑丝坪,他的传奇人生和渊博知识在当地尽人皆知。

何贻品出身贫寒,父亲除耕种两亩田地外,就靠打草鞋卖来维持生计。一家五口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受人欺负。贻品很小就向往读书,见别的小孩能上学读书就特别羡慕,一有空就守在教室外听老师讲课,听学生诵读,在哪里捡到一张字纸都要小心折起来装进衣兜,让识字的人教他认上面的字。他的记性好,悟性高,几乎过目不忘。为此父亲常常哀叹:“可惜这娃儿生在我家啊!”

时间一久,贻品的聪明好学被学堂的李先生发觉了,有一天先生把守在教室外偷听的贻品叫进屋问道:“孩子,你经常在这里听课,都听了些啥?学了些啥?说给我听听吧!”

贻品红着脸说:“我会认一些字,也会背一些书文。”

先生很高兴:“那你就背一段试试。”

贻品于是背诵了当时的儿童启蒙书《三字经》,并能说出隔三岔五听到的讲义。这使先生很是惊讶,叹道:“这孩子偷师学艺倒比有些天天上课的孩子强,真是一个好苗子哇!”先生知道他家穷,无钱上学,便有心帮他一把。于是温和地说:“回去告诉你爹,我不收钱,不收礼,你明天就来念书吧!”

贻品从此正式上学了,他格外用功,好学好问,专心致至,中午学校放午学,其他孩子都回家吃饭,他家穷,一天只能吃早晚两顿,中午没饭吃,他就躲在一个小石桥下读书,待上学时才从桥洞里钻出来回到学堂上课,先生和同学们都不知道他没有午饭可吃。晚上在家也忘不了读书,家穷无油点灯,他就上山捡松油、挖松根点燃照明,浓浓的油烟熏黑了小脸,两个鼻孔也熏成了两个小黑洞。

几年下来贻品学业大进,《四书》、《五经》早已烂熟在心,老师教的内容已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了,他便到处借书读,古典小说,诗词歌赋,诸子百家,凡能借到的他都借来读,遇到不懂的就向老师或周围的文人请教,时间一久,老师的学问已无力回答他的问题了,于是建议他外出求学深造。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贻品求学归来已是一名饱学之士了,诗词写得好,尤善对联,在当地无人匹敌。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沙溪区当师爷兼管全区钱粮收支,由于他是穷人出身,对派钱派粮的事总要想方设法为穷人说话,所以农民对他很敬重。

有一年闹旱灾,半年不下一滴雨,当地庄稼几乎绝收,农民吃树皮草根吊命,一些胆子大的农民,就结伴打劫,上山当土匪,有钱有势的人经常遭抢,县上要求沙溪区团总限期捉拿。过了不久果然捉住了几个土匪头目,他们被五花大绑在区公所过厅柱头上,准备第二天押进县城。贻品虽不认识这几个人,但知道他们都是一些走投无路才铤而走险的穷苦农民,如果进城被杀,他们家的境况是可想而知的,贻品心底不由得生出一份悲哀和同情来,眼睁睁地看着这几个绝望的人却爱莫能助。

当晚深夜贻品出门小解,见这几个人仍绑在柱子上,而看守的乡丁早在一旁的小屋里睡觉去了。被绑的人借着灯光认出了他,用乞求的眼光看着他。这时他想起父亲那双卑微的眼神,想起父亲蹲在街头卖草鞋的可怜相,一时间一个大胆的想法使他热血上涌:“我要救他们一命!”他迅速返回房间,取出一把快刀,割断了那几个土匪身上的绳子。被救的人也不言语,一齐跪下给他磕了几个头便迅速逃离了。

第二天团总发现人犯已经不在了,又气又急,那几个看守挨了一顿臭骂。人们议论纷纷,猜测他们逃脱的各种可能,但谁也不会怀疑是这位饱读诗书、文质彬彬的贻品所为。

十多天过去了,那天当场。这沙溪是一个古镇,又通水路,商贾云集,赶场天人更多,街道人头攒动,热闹繁华。中午时分有一位白须老人来到区公所,执意要请贻品去街上最好的饭馆喝酒。贻品以素不相识不能相烦为由推辞,但这位老人却口口声声称他为恩人,不赏脸他就赖着不走。贻品问有何恩于他呢,他又不说,贻品拗不过,只好跟他来到饭馆,进包间一看,这里早已恭候数人,大酒大肉堆满一桌,白须老人关上门,当面撕掉嘴巴上的白须——原来这人是化了装的壮年人,他们见贻品一脸迷糊不安,便道:“何先生,你是我们几位的救命恩人,我们是你前次放生的土匪哇!”贻品这才想起前些日子救人的事来。恭敬不如从命,只好草草吃了些饭菜,受了他们几杯酒,不敢久留,急急告辞。

那壮汉道:“何先生不要怕,知恩不报是小人,我们自从被你搭救后就洗手不再干这勾当了,但无力报答你的大恩,于是我们一合计,决定今晚半夜给你报恩,这里不便细说,晚上若有什么响动,你只管往你老家去就是了。”

贻品不明白他们说的话,也不便多问,只叮嘱道:“各位切记安分,回去设法度过饥荒就好了,别再干提心吊胆的事了!”

壮汉道:“恩人的话我们一定记住,我们决定不害民扰民了。”

从饭馆出来贻品心里很乱,耽心他们闹出事来。听他们的口气,不扰民就必扰官,我这里有许多官税公款得好好收藏起来。于是他将全区收的税款装进皮箱,放在床下,把账本锁在抽屉里 ,不安地过了一个下午。

晚饭后,他早早睡觉,盘算着他们将会干些什么花样来,说半夜给我报恩,莫不是去抢些钱来送我?这可千万不能收……说是早睡,哪能睡着,睁着眼直到三更也毫无睡意。正在这时,街上突然枪声响起,有几个男声高喊:“打劫的来了!打劫的来了!”街上即刻乱了起来,有跑步声,有喊叫声,有咒骂声,有小孩哭叫声,人们不知来了多少土匪。区公所大小管事的纷纷起床,抓几件值钱的东西趁夜幕逃跑了,哪个还敢出面过问?贻品估计是白天请他吃饭的那几个人干的,心里有底,倒不慌不忙起床,锁好门,按他们的嘱咐,只身往相距十里的老家桑丝坪方向走去。

过了不久街上平静了,贻品走了不多远,就听到身后追了几个人在低声喊他,很快那几个人赶上来了,其中一个人拎了一只皮箱,他拉住贻品说:“恩人,这一箱钱是我们给你的。”贻品说:“谢谢好心,我是坚决不收不义之财的!”那人说:“你仔细看看,这皮箱是你自己的呀!”贻品就着夜色仔细一看,果然是他藏在床下的皮箱。贻品生气道:“你们倒抢了我,这钱是还没上缴的公款你们知道吗?”

壮汉笑道:“我们说过不害民抢民,知道你是管钱粮的,就造个打劫假象掩人耳目,让你私吞这些钱,土匪抢劫与你没有丝毫干系,放心收下吧!”

贻品坚决不受,领头的说:“不由得你不收,如果你硬是不收,明天我们就去自首,说你通匪,你也别怪我们不仗义。”

贻品骂也不是,哭也不是,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一时间没了主见。领头的见状又说:“这年头贪官污吏太多了,他们的钱来路就正吗?再说这箱钱你交上去还不是被那些贪官私吃了。收下吧,我们这是最后一次打劫,今生难得有机会报答你了,你不收,我们会心欠一辈子的!”

一个穷人突然有机会发一笔横财,要还是不要的确考验人,那个年代,那个贪占成风的社会,你能说不想占有它?我们不能责备贻品失德,他默许了,接受了,他虽然心里很矛盾。

贻品的才学很有名气,使他很快升任为县钱粮收支所所长,主管一县之财税,相当于今天的财政局、税务局局长。不久抗日战争暴发,为了多筹钱粮,国民政府也增加了许多税种,军阀们又借机加收加征,钱仍不够,就实行预征制,就是提前收税。有不少地方甚至预收了二十年的税,百姓的日子就惨了,卖儿卖女,逃荒躲债,饿蜉遍野。驻防通江的是川军一个旅长,叫万春明,他不知侵贪了多少军饷,在老家置田买地,大兴土木,有枪有兵,不可一世,连县知事都要怕他三分。他三天两头就来找贻品要钱要粮,动不动就拿抗战不力吓人,贻品心中不是滋味,一来抗战确需钱粮,但军阀们层层加码,私贪公款,他心知肚明却又不能揭穿;二来通江这穷山恶水小县的农民早已被层层盘剥,朝不保夕了,哪还有钱粮可交?于是他多次私人宴请万旅长,借此疏通关系。有天两人对酌,贻品再次通报县情,希望网开一面,宽限时日,万春明却顾左右而言它:“听说你的对子写得很好,今天我出个对子你给对对。”他看看窗外细雨蒙蒙,道路泥泞,便出了个下联:“雨下三天百里稀。”这百里稀三字与春秋战国时名相百里奚同音,可算一语双关。贻品借着酒兴,忘了眼前这位军权在握的人物,信口对道:“日出一个万春明。”日出用在此处本指太阳出来的意思,但大巴山一带此话却是骂人的脏话,万春明一听,脸色大变,拂袖离席,贻品自知冒犯赶忙道歉,后来又登门谢罪,可万春明仍怀恨在心,从此两人芥蒂日深。

一天收支所来了一班士兵,不由分说将贻品捆绑起来,径直押到旅部,说他抗拒钱粮,影响军心。贻品据理驳斥,痛数驻军扰民罪恶,哪知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他们给贻品施刑,用“千斤杆”将贻品的一只脚都给压断了,从此还落下终身残疾。

收支所的同仁见兵丁押走了所长,急忙去县衙求知事出面调停,县知事平素器重贻品,欣赏他的才能,听到消息后,立即坐轿赶往旅部求情,答应先让各地富绅代垫预征款,保证军需,这才把贻品保了出来。

经这次侮辱性事件后,贻品无意官场,向知事递了辞呈,回桑丝坪老家种田,办学。他在门楹上贴了一幅对联:

桑梓是祖辈栽培,旧山河仍归我守;

丝纶教儿曹赶造,今天下事在人为。

回到家乡除经营农桑外,他设馆教书育人,在他的培养下儿子何光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西南大学,在学校还加入了地下党,儿子常常把一些进步书刊寄给他,把国际国内形势写信告诉他,这段时间他对时局有了许多新的看法,加上自己亲历所见,对国民党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就想过一种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春节贴的对联是:

仁者乐山,试看无花不明,无柳不媚,任随我迎春接福;

君子在野,只要有书可读,有田可耕,懒管他覆雨翻云。

1949年政权更选了,尽管他仍心存疑虑,但在儿子的影响下,他还是积极为地方民众做了许多工作,迎接解放军,协助新政权,他还在门上写了一幅对联:

蒋不正李不仁导致国家大乱;

毛有泽朱有德赢来天下太平。

对联分别用了国民党正副总统蒋中正、李宗仁和共产党领袖人物毛泽东、朱德的名字。对联一贴上,观者无不称绝,很快被人传抄,在当时可谓是洛阳纸贵。

贻品也染上了抽大烟的恶习,长年吸毒对他身体造成了极大伤害,1950年一场大病不起,年仅五十五岁的他过早的离开了人世。

作者:何光宇

(来自:http://hgy20111018.blog.sohu.com/188472833.html)

THE END
打赏
海报
通江县沙溪镇人物:何贻品
何贻品字平候,生于1895年,卒于1950年,家住通江县沙溪桑丝坪,他的传奇人生和渊博知识在当地尽人皆知。 何贻品出身贫寒,父亲除耕种两亩田地外,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