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斑竹溪、芝坪)李氏族谱——前言

四川通江(斑竹溪、芝坪)李氏族谱封面
四川通江(斑竹溪、芝坪)李氏族谱封面

国有史策,家有谱牒,这是东方中华特有的文化现象。家谱是记载一姓父系家族世系及显赫人物的谱籍,又名“族谱、宗谱、家乘”,约始于宋代。中华民族3000多个不同的姓氏,姓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历史,研究民族文化,必须对姓氏历史文化进行探根寻源。海内外华夏各姓子孙无一不渴求寻觅自己姓氏的根源和发展;无一不对自己姓氏中先祖的显赫业绩及其对祖国文化的贡献深感自豪。国当立志,族当叙谱,世代续写,终成史鉴。盛世编修宗谱,是民族兴旺、家庭富有的象征,是合时代潮流、顺应民心和惠及子孙的事业。《论语·子路》篇记载: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说:“卫国的人口真多啊!”冉有问:“人口已经够多了,进一步应该怎么办?”孔子说:“让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等到富裕了,进一步应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中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仲尼深明富而教之的道理。宗谱除了“存史、资治”的作用,“教化、明德”是重要的目的。

李氏自商末得姓,至唐代继颜公延续92世,后裔遍布邦内,族系繁多。本族肇起陇西,唐僖宗十二年,洋州刺史李继颜入川平寇,以功封侯,食邑始宁郡,后移治壁州。胤嗣始遂世居。伯璋宗泽从三世衍庆至今二十一世,人文鼎盛,才子乡贤、文人学士、能工巧匠不可胜数,尤以李蕃父子3人功绩卓著,誉称宇内。李蕃,清初丁酉举人,任山东黄县县令,施政清廉,拯灾益民,黎庶誉其“清慎勤民”之好官,敕授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晚年返梓,著述自娱,有《雪鸿堂》文集遗世。其长子钟壁,康熙丁卯举人,任广西平南知县,后升刑部主政,为政清廉,盛德孚人,敕封承德郎,著有《燕喜堂》文集;次子钟峨,康熙癸酉举人,丙戌三甲进士,遴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检讨,继授文林郎。提督福建学政,除弊兴利,政绩显赫,学界建诺水书院崇纪之。升翰林院侍讲,起居注日讲官,再升左庶子掌坊,兼翰林院侍读,雍正甲辰科广西乡试主考,太常寺少卿加二级,诰封中宪大夫。先后任《三朝实录》、《方舆路程》、《国史》、《分韵近体唐诗》、《一统志》等馆纂修官,著述甚丰,尤长赋律,其诗文集《垂云亭》与兄《燕喜堂》共入《雪鸿堂文集》,后选入国家大型历史文献集《四库全书》,流传海内外。可谓“一门望族延世泽,花萼相辉棠棣鲜”。

“敦孝悌以重人伦,笃戚友以昭雍邻。和乡亲以息争讼,重蚕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戒异端以崇正业,习法律以惩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等22条族规及祖训20余款,用于今天对公民进行荣辱观和素质教育,仍有现实意义。

姓氏学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用现代眼光对我国传统姓氏进行研究是一项艰巨而浩繁的工作。编修李氏宗谱,纂者不畏严寒酷署,跋山涉水,稽考墓志,寻录口碑,查阅遗著,穷究本末,历时数度春秋,竟成通江兴隆乡(斑竹溪)《李氏宗谱》,实现了“前光祖宗,后裕子孙”之宏愿,也定会达到“教化、明德”之目的。该《谱》有序,设置章目,叙事严谨,文笔朴实,较为翔实地记述了李姓世系的源流和发展。诚然,以年代久远,资料欠全,难免错记漏录;技巧方面,铺叙清楚而语言提炼稍有不足。为幸哲嗣后强不乏,能者多多,适时完善补正,指日可待。

通江兴隆(斑竹溪)《李氏伯琦/伯璋宗谱》,洗墨付梓,编修问序,余愧泚笔,非敢为文。为昭其先祖功德,嘉其孝贤子孙,拙书小序,聊以复命,言不尽意,笃期来者。

通江中学高级教师:唐 林

THE END
打赏
海报
四川通江(斑竹溪、芝坪)李氏族谱——前言
四川通江(斑竹溪、芝坪)李氏族谱封面 国有史策,家有谱牒,这是东方中华特有的文化现象。家谱是记载一姓父系家族世系及显赫人物的谱籍,又名“族谱、宗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