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文化历史地位及其核心价值
巴文化产生于历史上的巴人、巴国和巴地,是一种时空范围非常广袤、根深叶茂、特色鲜明的族群和地域文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内涵深邃丰厚,影响广辽深远。这里谨就其历史地位和核心价值略予讨论。
一、巴文化的历史地位和鲜明特点
首先,巴文化是中国极为重要、幅员广袤的区域文化之一。
为方便讨论,这里先概述一下巴的地域范围。最早对“巴”的地域作出明确记载的是《华阳国志》的《巴志》:“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1鱼复或作鱼腹,即传统川东的奉节县,是著名的夔门亦即瞿塘峡所在地,现属于重庆市,这是东周时候巴国东边的疆界和东大门。西至僰道,秦汉制度规定,“县有蛮夷曰道”,因此僰道就是其时少数民族僰人聚居的县级行政区划,其地即今天川南的宜宾一带,这是巴国西界。北接汉中,当时汉中的首府在今天陕南的南郑,与今四川省南江县和通江县依米仓山、大巴山相邻,这是巴国的北界。南及黔涪,黔指黔江,涪指涪水,实际上就是乌江中下游,这一带自古在巴的范围内,所以古称巴涪水,在今天重庆市的涪陵汇入长江,因而南及黔涪,就是巴国的南疆已经达到涪陵和贵州部分地方。由上可知,巴国的疆域相当辽阔,北边到了陕南,东边到了奉节巫山一带,西边抵达宜宾,南边就到了今天渝、鄂、湘、黔交界的地方。
需要指出的是,巴国的地域又是个动态变化的范围概念,特别是结合考古学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其地盘曾经还要宽些,至少东边就到了湖北省的西部,北边到了汉水中游地区甚至河南南部,西边则其辐射力最强盛的时候,又到了今天的涪江流域,南边到了今天贵州遵义一带。而它的文化因素所及,亦即巴文化辐射的范围还要宽得多,以至于巴蛇吞象的传说流传于湖南洞庭湖一带,说明巴人的一支可能后来迁徙到了那里。至于考古学文化因素,则远在今天成都平原上都能够看到。当然“巴文化”的地域和“巴国”的疆域概念还是有所不同的,但我们讨论“巴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核心价值观,无疑都要以这两个地域概念为基础。当然,无论在《华阳国志》记载或现代学术研究揭示的范围内,尤其是到了春秋晚期战国以后,嘉陵江流域,准确地说是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整个渠江流域,从巴中经达州到峡江地区,可谓巴的腹心地区,因而这一带的巴文化也最为典型,延续时间最长,最能体现巴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核心价值理念。这样一个情况,和大巴山地区作为巴人的起源地和聚居地也是完全吻合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