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贤岭究竟在哪里?

在巴中,听得比较多的故事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当年萧何月下截住韩信的地方就叫“截贤岭”(或留贤岭),称该山为韩山,呼其下的小溪为韩溪。唐代还在截贤岭立下石碑以昭示后世(民国十一年《南江县志》)。

巴中南江光雾山截贤驿
巴中南江光雾山截贤驿

不过后世竟出现了六处截贤岭,六处中有三处不在南江县境。那么究竟截贤岭哪个是真的?

其一,说在陕西留坝马道寒溪(张邦仲《云栈纪程》留坝位于汉中西北,过此,可经凤州(今凤县)去甘肃。韩信的弃楚归汉,目的是择良主而事,以便在中原争夺天下,似不应避往甘南以图敛迹塞外,也不会沿褒斜道返回咸阳再循原路去西楚,他不会不考虑项羽对逃亡将士会怎么处置。

其二,说在宁强西河(刘辉光《截贤岭是肖何退韩信的地方吗?》),走这条路只能踏上金牛道过剑阁云栈去蜀地(今成都一带),蜀在当时是汉王属地,土地虽肥类却是边陲之地,没有起义军队可依托,也觉无去的必要。

其三,说在汉中西南廉水乡仙台山(《方舆胜览》、《舆地纪胜》,民国《南郑县志》〉。此说较前两说可信,但又与《资治通鉴》胡注(卷67《汉纪》)不合.原注说:“兴元(汉中后称兴元府)之南有大行路,通于巴州(今巴中),其路险峻,三日而达于山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又说(卷268):“巴州在三巴之中,谓之中巴。兴元之南有大行路,路经孤云两角,过米仓山则至巴州”

此外,唐人贾耽也曾记述,“兴元之南,路通巴州,中有孤云山,行者必三日始达于山顶。”《玉堂闲活》也说:“秦民有王行言以商贾为业,常贩盐于巴、渠之境,路由兴元之南,曰大巴路、小巴路”还有《元和郡县志》(卷22)记述:“(汉中)西取也岭路到(今南江县城)二百八十里。”《太平寰宇记》(卷133)记述,“兴元府南取巴岭路至集州三百里”以上记载说明:汉中至南江自秦以来就有官道,此道要经过米仓山,孤云山,两角山,就是仅次于金牛道的秦巴孔道米仓道。韩信取这条路东去,既避免了原路返回西楚可能遇到的麻烦,也不致绕道金牛道而使路途修远,旷日持久,还可以不迷路于大巴山、米仓山的荒谷野岭,这样就合情合理了,因此,截贤岭在南江境内的说法是较能令人信服的。

孤云山、两角山初见于古代的一首民谣《三秦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鸟栊,势与天通。

见山势是相当高大险峻的,米仓道和截贤岭都与此两山有关系,甚至可以说截贤岭就在其中的一座山上。而人们对此两山的所在地也是众说纷纭,说在南江县境以外的有:

一、孤云山在褒城县南一百二十里(《汉南续修郡志》《陕西遍志》、《古今图书集成》);二、两角山在南郑县喜神坝乡牛脑壳梁(民国《南郑县志》,《南郑县交通运输资料汇编》);三、孤云山在南郑县小坝乡香炉山(民国《南郑县志》)

说在南江县境内的有:

一、两角山、孤云山均在南江西北坪河乡(民国十一年《南江县志》,道光《南江县志》;

二、孤云山在南江县东十五里立鹄岭(道光《南江县志》);

三、孤云山、两角山在廉水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即在集州难江县北九十里(《方舆胜览》,《舆地纪胜》);

四、在南江县北一百余里截贤岭,又名留贤龄(乾隆《南江县志》、道光《南江县志》);

五、在今南江县玉泉多映水坝截贤岭(刘辉光,《截贤岭是肖何追韩信的地方吗?》)

前说褒城县南、喜神坝牛脑壳梁、小坝香炉山,南江立鹄岭等地都属于山形略似附会而成,依据不够充分,更与汉、唐、宋诺代史籍“兴元之南,行三日而达于顶,其绝高处谓之孤云两角”的记述不相吻合,于是余下较为符合历史真实的只有坪河三角山、南江北九十里或一百里、玉泉乡映水坝三处和“上两区以北,桃园乡和大坝以南的米仓山中”(西师兰勇同志的推测)

映水坝在大坝东北,紧靠川陕界山分水岭,距南江县城已有二百里之遥,与史籍记载里程相去甚远,并偏离米仓道正道,按米仓道正道似应由汉中经南郑、红庙塘、喜神坝.小坝入南江县境,再经官仓坪、巴峪关,土卡门、古牟阳城,大坝、米仓关、关坝、上两河口,桥亭至南江县城。(《南江昌志》、《四川古代交通史》)

上两区洽距南江县城近代里程(群众习慌计程)正好一百里,是古米仓道正道和支线的交汇点,即由喜神坝南行经庙坝入南江县境,再经台上、铁炉坝、焦家河、龙神殿至上两河口与米仓正道汇合(民国《南江县志》),这是近代商旅常走的大道,但这条路所经地区却又不见近似史籍描述的山岭,路西的光雾山虽略似孤云山但又距大路甚远,距上两区治也有好几十里路程。

坪河两角山(当地人唤做三角山)东南距南江县城近代里程也是一百里(也称九十里),地处米仓道另一条支线,即从汉中经南郑、红庙塘、喜神坝西南行经川陕交界的城墙崖;再经南江白头滩、中坝、金厂坝、坪河、官坊坝、竹坝、韩溪到南江县城(道光、民国《南江县志》)。据说截贤岭就在官坊垭附近,它的东侧为两角山,西侧为孤云山,大路穿行于两山之间,此两山均高于周围众山,绝世凌空,岿然耸立,下临众小,云雾常掩藏其颠,古道今道都盛过靠近山顶处,唐集州刺史杨师谋曾勒石竖于岭上,镌文:“肖何追韩信到此”,宋时将此碑运回难江(今南江)县城,保存于县学内(宋《海录碎事》),路线中的城墙崖汉时为汉平关,既有关隘,显然控扼着一条要道,韩信弃大坝米仓正道而取此支路,可以避实就虚,路程远近也相仿,也属情理中事。何况后时要把一块笨重的石碑运到县学,从坪河两角山启运也比从光雾山顶启运简单易行,否则,恐怕其费力费工的程度仅次于蜀王遣五丁迎金牛入蜀(《华阳国志》、《蜀王本纪》)吧。

作者:岳太然

THE END
打赏
海报
截贤岭究竟在哪里?
在巴中,听得比较多的故事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当年萧何月下截住韩信的地方就叫“截贤岭”(或留贤岭),称该山为韩山,呼其下的小溪为韩溪。唐代还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