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南江

第二章  桃源烽火

风爆来临之前

从外地到南江来的人,都想去看看离城200里的桃源,这多半由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引起的。其实那个桃源,据陶氏的文章说,是指湖南武陵,不是巴山里的这个桃源。但若亲去一趟,倒觉得这里的情景颇与陶氏所叙相似。首先,这里的人也是外来的逃难者。论地里环境,虽有岗峦起伏,但也还有不少“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平野。农民不仅种庄稼,还从事畜牧。山歌铃响,风趣怡然。山里没有蚕桑,但家家都养有蜜蜂,蜜蜂一部份解渴或待客,一部分卖给国家。人们过着衣丰食足的生活。这自然是现在。在旧社会里,还不是和别的地方一样穷苦!

在旧社会里,穷人不管逃到哪里,虱子似的官僚和地主也就跟到哪里,死死地钉在穷人身上吸血。农民们从石缝虎口中掏几颗粮食,除了给地主交租外,还要给国民党交70多种税款。冒雪顶风,终年劳动,换来的只是野菜树皮充饥,岩洞窝棚蜷缩。孟家山孟兴培一家五口人,全部饿死!当时南江县有良心的诗人何昌龄,曾写有一首乐府诗记述此事:

“小儿呱呱牵娘衣,娘哭无米儿啼饥。团泥作饼煨灶火,爷出乞米待爷归。爷归不见娘,但见儿守扉。问娘何处去,煨饼入房帷。取饼为儿饲,泥则犹是饼则非。推门呼娘娘不应,自缢床头魂已飞!……”

不相信命运,不怕千山万水,奔来寻求幸福的人们,得到的仍是无穷的灾难。只剩下最后一条斗争的道路了。他们在这“世外桃源”里一次又一次地燃起了反抗压迫的烽火。明代末叶,张献忠在中魁山插过农民革命的大旗。高鼻寨的农民革命队伍,在清代嘉庆五年,攻进了县城,擒杀了“山皇帝”。到1932年,南江人民掀起了一个席卷全县的抗捐运动,成为红色风爆来临前夜的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

那年二月,蒋介石日夜筹划向中央红军进行第四次围攻之际,同时委任四川军阀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大量搜刮民财,筹集军费。乡丁们拿着“杀人者可恕,欠捐者不饶”的一纸命令,到处抢劫农民的粮食、牲畜、家俱,作为抵押品,并抓人毒打逼款。走投无路的农民们终于伸出了反抗的拳头,长池的农民首先结队袭击了伪政府的稽征组。成千上万的农民“破釜沉舟”,带起全家老小,背着劫余的全部财产—破铁锅和烂棉絮,象秋洪一样涌向县城,高呼口号:“今年抗捐!明年造反!后年国民党就垮杆!”常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伪县长和团总,面对着连绵数十里长抗捐队伍发抖了,慌忙撤去城外木桥。抗捐队伍却搭起了“人桥”,渡过河,进了城。警丁用水龙头指向抗捐队伍喷水,水却变成了“油”,使反抗的恕火燃得更旺。这一下,连文庙里学生也参加了进来,抗捐队伍声势更大了。匕首插进了敌人的心脏,黃泥巴脚杆登上衙门大堂,与县长平坐谈判。在人民的铁拳下,反动政府不得不释放欠税的“罪犯”,贴出免税布告,并给抗捐的群众每人发给往返路费。南江农民经过这次斗争后,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寻求自由幸福的道路。

THE END
打赏
海报
红色的南江
本文共分3章,10来篇散组成。作者:冯晋彪 人民文学 1959年12期 , 第一章 锦绣山川 万宝库 玉石大街金铺路,木兰遍岭香满屋。 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