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文艺创作与民俗生活——人地关系视野下的四川地方“请‘ 火 ’ 姑娘”研究

四川地区农时节庆“请‘ 火 ’ 姑娘”这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群众广泛参与的汉族传统习俗。它是农时节庆中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种以物质形态、语音、展演活动为载体的显物化形态。是指人们在现实社会交际中必须躲开那些需求、心意愿望表述方式迂回曲折、含蓄隐晦、让人回味无穷地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民间信仰文化。四川民俗对民间信仰的影响非常深刻,可以说四川民众生活信仰是四川民俗、非物质文化的沉积,四川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尤其是四川民众生活中的民俗活动、语言文化颇值得我们进一步深人研究。

事实上,民间许多自发的民俗、农时节庆、宗教祭拜活动,大多数是基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纯粹是一种无外在行为的心意民俗形态,是一种神秘的心理反映,它是不讲道理的,它的危险是想象的、虚拟的,从本质上来说它就是一种否定性的行为规范,是储存在人们大脑里的无形法律,它往往对人类有益而无害,人们一方面知道它是虚无的,另一方面又长期遵从,这就是四川人乃至中国人在祭祀民俗文化方面奉行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意民俗的具体体现,也是人们从主观上规避危险和恶果的一种方式。从本质上说,民间信仰本身虚妄,通过祭拜和一系列严肃的仪式展演,人人自觉维护它的震慑力,形成广大民众内心的“法律”,从思想意识上达成共识,相互遵循。违禁并不一定会带来事实上的惩罚,而是精神状态上的或当事人自发的内心力量来实施。所以,包括民间信仰内的许多优秀民俗文化都深深地植根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中。

五、存在现状、地位

四川的民间“请‘ 火 ’ 姑娘”是民众生活智慧的结晶、是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民间信仰。在农耕时期民间乞求吉祥丰收的民俗,也是一种元宵娱乐、游戏形式在那种信息传递还极端落后的时代就倍添了一些神秘色彩。它包涵文化底蕴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具独特性代表性,地域风格异常鲜明,并逐渐从以往的民间宗教活动中脱衍出来,成为传统节庆、喜庆事务中的必备节目。从它的功能来说不断得到强化,成为一项民间健身活动。

但从外在形式上,仍保留了某些民间宗教的体貌,较好地保留了原生态样式,称其为文艺生活也毫不为过。

六、保护意义

“请‘ 火 ’ 姑娘”具有传统民俗文化的娱乐意义,和作为文化的传承意义,也有其相当大的现实意义。

这种四川地区的民俗文化是该地区民众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模式,而且具有世代世袭的稳定性,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根据民俗文化约定俗成性,具有很强的遵从要求和价值规定性,同时又外化为一种行为规范,从思想上给人以某种制约和塑造,被人称为\不成文的习惯法\,在道德、民众心理形成是非的评判标准。从这一意义上看,该民俗文化对社会具有一种整合、凝聚与规范功能,可以是社会有效排除困惑,保护文化特色,产生重要的社会控制作用。据相关民俗专家调查,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村民们能和睦相处,就是因为有村民们仍默认和遵守的习惯法、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这些道德规范和民间信仰,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小至村寨、大至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的加强,起着积极的整合与促进作用。

“请‘ 火 ’ 姑娘”这一优良的民俗事象和民俗传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礼俗和道德规范,对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整合和促进的作用。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对农耕社会中形成的一些礼俗和道德规范,如忠、孝、义、信等等,或否定得过多,或宣传得不够,出现了或多或少地流失的现象,因而导致群体、国家、民族的凝聚力严重消解,离心力和分散力抬头,历史上形成的一些道德规范滑坡、失效乃至跨塌,大量恶性案件的发生,包括骇人听闻的弑母弑父事件、父奸女之类乱伦事件、拒绝赡养和遗弃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事件等不绝于耳,不能不令人深长思之。旧日的礼俗,如果真的属于恶俗或失去了活力的民俗,一旦被革除了,那么,就要有新的、成熟的礼俗来代替,而不能留下空白。留下的空白越多、时间越长,则社会秩序的混乱必然乘虚而入,造成无法挽回的全民族的遗憾。

THE END
打赏
海报
民间信仰、文艺创作与民俗生活——人地关系视野下的四川地方“请‘ 火 ’ 姑娘”研究
【摘要】 四川地方民俗现象“请‘ 火 ’ 姑娘”,是当地集合祭祀、诉愿融合的“人神互动”文艺展演活动。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它是基于农耕劳作文化背景下地方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