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孝道文化讲圣谕

《圣谕》是清政府钦定的道德教化文献,是雍正立足于儒家文化,对康熙《圣谕十六条》的继承和发展,书成于雍正二年(1724),在政府的大力推行下获得广泛的流传,在雍正以后的各朝,均将其作为重要的道德教化文献,有清朝“圣经”之称。

讲圣谕:敦孝悌以重人伦
讲圣谕:敦孝悌以重人伦

一、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九年(1670)颁布的“圣谕”十六条

1、敦孝悌以重人伦; 2、笃宗族以昭雍睦;

3、和乡党以息争论; 4、种农桑以足衣食;

5、尚节俭以惜财用; 6、隆学校以端士习;

7、黜异端以祟正学; 8、讲法律以儆愚顽;

9、明礼让以厚风俗; 10、务本业以定民志;

11、训子弟以禁非为; 12、息诬告以全善良;

13、诫慝逃以免诛连; 14、完钱粮以省催课;

15、联保甲以弭盗贼; 16、解仇忿以重身命。

二、《宣讲圣谕条规》(光绪七至十年(1881—1884))

一定讲期:朔望主讲,城内自有定章,然乡里之氓,礼教未娴,劝导尤不可缓。今拟选派讲生二人,每月初一二日在城内宣讲;初三日后,即赴四乡择市镇村堡人烟辐辏之处宣讲,每处讲二三日,复移他所,渐至月半前一二日,仍回城内,以应十五六日讲期。十七日后,又复如前赴乡,月底复返。如此周转不息,久之自家噙户晓矣。

二筹讲费:民间乡约一役,本有宣讲之责,但其人无足重轻,难资化导。今欲举行钜典,必须别选讲生,欲遍履乡陬(zōu,角落),必须广筹旅费。兹议讲生二人,每月各给薪水银四两;随带服役小工一名,每月给工食银二两。统计月需十两。每年除六七两月农忙暑热及严冬俱令停讲外,其余连闰按十月计算,约用百金。积本生息,尚需时日。敞县锐意举行,特先捐银百两,暂供始事之用,俟捐有成数,发商生息后仍交本地绅士轮流董管,以免官吏侵挪。大约董事宜用富绅,以其少侵渔也。讲生宜举贫儒,以其耐劳苦也。讲生既领公项,即不得再索乡民供应。若殷实之户情愿延留待饭者,亦听其便。讲生所到之处,各乡约应安置住所,预备讲台,只用大桌数张,若撑布棚更好,此乃应办之事,不费钱财。不准借此摊派。

三明讲法:宣讲为教训愚民而设,不拘贡监生员,必择品行端方、伦常无愧者举充讲生,斯乡民敬服其人,方肯听信其言。然此事非口讷者所办,尤必言词清朗、声音洪亮之士,方堪胜任。讲法宜浅不宜深,宜缓不宜急。不念书上文字,不用之乎者也,要使妇人孺子入耳心通,方为有益。所讲以《圣谕》为主,然各种善书及因果报应说,但益人心风俗,亦可随意讲论。惟当以孝悌忠信为先,民生日用为本。不准讲说持斋、念经、修仙、成佛等事,以致煽惑人心,流入邪僻。违者定予严惩。

四肃讲仪:城内宣讲系预设香案,文武官员望阙行三跪九叩首,礼毕,分班坐地。讲生登台,南面一揖,然后开讲。讲毕,各官复行三跪九叩首。毕,撤班肃退。今乡间宣讲,难以拘定礼数,但总宜整齐严肃。主讲者不得跛倚嘻笑,听讲者不得行走喧哗,致蹈不恭之咎。官派讲生虽只二人,然所到之处,乡约宜多请本地绅耆,衣冠肃立敬听,以昭慎重。本地绅耆中有能讲者,便可替换宣讲。

THE END
打赏
海报
清代孝道文化讲圣谕
《圣谕》是清政府钦定的道德教化文献,是雍正立足于儒家文化,对康熙《圣谕十六条》的继承和发展,书成于雍正二年(1724),在政府的大力推行下获得广泛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