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县石寨村夏家和孟山村孟家不通婚的历史原因

二、夏顺让进京告御状

夏顺让,原名夏顺立,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系夏性璞长子。

据历代口传,夏顺让年轻时仪表堂堂,能言善辩。其父夏性璞作为一个外籍人氏,几年间就置办了产业,难免遭人嫉妒。当地一些豪门大族,无不对他家迅速发展致以高度关注。上门生事者有之,指桑骂槐有之,侵田土、夺山林、争边界等事端屡屡发生。夏顺让每次都不畏强暴,据理力争,这让对方耿耿于怀并伺机报复。

乾隆三十二年(1767)五月初一,四弟夏顺音无故被孟姓人所害。作为夏姓的大哥夏顺让义愤填膺,不顾高龄,毅然走上了为弟弟报仇申冤之路。无奈,从县到府、从府到省,由于孟姓影响,冤案都未能得到秉公裁决。夏顺让一怒之下,踏上了上京告御状的艰难路途。

年纪老迈的夏顺让用了一年多时间,到了北京。在京城举目无亲的他,投宿在一家张姓客栈。为节省盘缠,夏顺让晚上为客栈磨豆腐维持生计,白天出去打听皇帝出行的消息。那时,皇帝出行本来就是很机密的事情,何况夏顺让年老体弱、人地生疏,三年过去一无所获。幸亏客栈老板是个好心人,他见夏顺让为弟弟报仇不顾高龄,在客栈熬更守夜坚持三年之久,十分感动,便答应托关系帮他打听消息。不久,在客栈老板帮助下,夏顺让终于高举“经官相通,财命两失”的冤状,双膝跪倒在乾隆皇帝的御驾之前,大声疾呼“万岁爷,冤枉!万岁爷,冤枉,冤枉啊”。一个须发飘雪、瘦骨嶙峋的老人,跪地喊冤,其惨状令听闻者为之动容。

为考验案情真实性,夏顺让滚钉板、过刀山,历经百般酷刑,痛得死去活来,他都咬牙熬过,终于得到乾隆皇帝破例召见和御审。乾隆皇帝见夏顺让如此高龄,为兄弟报仇申冤历经磨难,如此坚韧毅力,为之叹服。于是,为其澄清了冤情,赐予御品信物黄马甲一件,还将名字由夏顺立改为夏顺让,教之多些忍让,再敕令省、府、州、县严惩孟族霸道行为。

但令人感叹的是夏顺让虽告准了御状,却被奸人所害。传说,在夏顺让返家途中,行至潼川(一说行至保宁),当地府官以宴请之名,在酒中下毒将其谋害。据传,那府官也姓孟,见到御批后,为保全孟姓一族,决意与夏顺让同归于尽。他假装热情,在官邸设宴款待夏顺让。夏顺让哪知是计,欣然前往。席中,他花言巧语,殷勤劝酒,夏顺让开怀畅饮后吐血而亡。

夏顺让遇害后,官司便不了了之。家人只得将遗体用木船从水路运回,在从木门回首青坝抬至石庙罗家岭(即现在的九顶唐家梁)时,夏顺让遗体变得异常沉重,怎么也抬不动,无奈之下,只得就此买地下葬。据夏姓前辈口传,夏顺让进京告御状临走时,曾对天发誓,若不把本(御旨)背回来,他就不回夏家河。夏顺让虽告准了状,得到了御旨,但在归途被人暗算,不仅恶人未予严办,反而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夏顺让英灵不死,豪气不散,壮志未酬,怎能心甘?

据《夏氏族谱》记载,夏顺音1767年遇害,1773年才入土安葬,相隔近六年,可见该官司经历了六个年头,足见夏顺让勇气和毅力。由此,石寨村夏姓人家每年祭祖时都会面向九顶唐家梁方向插三炷香、烧一把纸钱,作三个长揖、叩三个响头,以表达对他们大祖公夏顺让的怀念。

2009年正月初八,夏氏子孙在九顶唐家梁为夏顺让刻石树碑,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数百名夏氏子孙代表从全国各地聚集到唐家梁夏顺让墓碑前,赞扬夏顺让无比高尚的品格和重如泰山的功德,共同表达对先祖夏顺让无尽的怀念和景仰。

THE END
打赏
海报
南江县石寨村夏家和孟山村孟家不通婚的历史原因
南江县红光镇石寨村紧邻和平镇石寨村夏家和孟山村孟家,在相互帮忙对方感谢的时候总说“不用谢,夏孟二姓是一家”。奇怪的是,口上说得客气,但夏孟两姓人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