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县第一次建闭路电视系统

从1976年10月,南龛坡5瓦黑白电视差转台开播到1986年底的十年间,巴中县的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中央制定“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方针后,巴中县的电视广播事业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无论是电视转播(差转)台个数,电视发射功率、覆盖范围,还是社会电视机拥有量都有了成倍增长:全县建电视转播(差转)台5座,发射功率由5瓦增加到373瓦;电视覆盖范围由县城扩大到了巴中县全境和周边8个县城;社会电视机拥有量从1976年的4台、1978年的92台、1980年的137台逐步发展到1986年底的6900多台,其中县城拥有3500多台,农村有3450多台。

旧时集体观看电视场景
旧时集体观看电视场景

电视事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一是政策好,中央新的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方针,大大激发了地方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二是经济发展加快,对广播电视的投入增加,省政府下拨32万元专项资金修建古楼山300瓦电视转播台;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县局修起了3300平方米的广播电视大楼和两座电视转播(差转)台;四是收看方式发生改变,由单位或院子集体收看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家庭看为主,电视机也逐步从各机关单位入了城乡居民家中;五是电视节目无仑从内容到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电视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的节目内容由最初放旧的国产电影故事片为主,到播放国外故事片、电视剧、电视连续剧,最后发展到以播放国产电视连续着为主。

1980年5月始,人们从县广播事业管理局设立在巴中县人民大礼堂的黑白影电视放映点播放的《大西洋底的来人》《加里森敢死队》中了解了西方世界,从单位晚上定时播放的《铁臂阿童木》《排球女将》《血凝》《命运》中了解了日本,从单位、院坝或家里电视机播放《霍元甲》
中了解了港台生活。每一进口电视连续剧的热播,都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眼睛。每逢周六晚上,人们早早有候在电视机旁等待着电视节目的播出。万人空巷、街头热议,学用结合、一味模仿,是那个时候收看进口电视片的真实写照。

1980年2月,第一部国产九集电视续剧《敌营十八年》的播出,开辟了国产电视连续剧播放的先河。之后,人们从敌营十八年》《夜幕下的哈尔滨》《四世同堂》中了解了革命的艰辛,从《虾球传》《蹉跎岁月》《新星》《高山下的花环》中了解民众的生活,从《武松》《努尔哈赤》《鲁迅》中了解了名人的史话,从《话说长江》中了解了祖国大好河山,从《西游记》《红楼梦》的热播中了解了古代四大名著的不朽。

从1983年起,一家三代、四代十几个人聚集在家里,一起从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享受着大年除夕晚上亲友团聚、喜气洋洋的天伦之乐。

人们被电视吸引了,人们被电视陶醉了,人们被电视俘虏了,人们被电视把控了。电视左右着人们的视线,电视引导着人们的思维,电视影响着人们的言行,电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电视逐惭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86年的巴中县城,高楼大厦逐渐多了起来,使无线电波的传播受到很大的阻挡和反射,影响着电视的接收质量,用室外电视接收天线是收到清晰、少重影或无重影图像的不错选择。这样,一台电视机、一副天线、一根杆子以及拉线就成了巴中电视机用户的必需。电视接收天线逐渐占领了楼顶、屋面或阳台,有一频道的、八频道的,还有全频道的天线,有单振子的、三单元的,还有五单元或七单元的天线,有单层的、双层的,还有双层双列的,有铜管的、铝管的,还有铝芯线或铁线制作的天线等,各式各样的天线林立在巴城上空,严重地影响着市容市貌。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部分工厂引进了像高频淬火机、电焊机、塑料热合机和大功率电动机等这样一些电辐射十分强大的新设备,它们产生的电磁波严重地干扰着整个巴城的电视接收,群众意见很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彩色电视机、大屏幕电视机次第进入单位和百姓家,人们对电视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看到电视、看好电视、看清晰电视、看多套电视。这既是对电视工作的要求,也是对广播电视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和新希望。

是建分散的共用天线系统,还是建城区统一的闭路电视系统?建各单位独立的系统,还是建县城联网的系统?这些问题提到了县广播电视工作者面前。

在张、何二位局长带领下,我们经过多次考察、学习和分析论证,认为在巴中县城搞联网的闭路电视系统,无论是政策上、技术上和投入上都是可行的。县政府把由广播电视局建设县城联网闭路电视系统工程,列为1987年为全县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

THE END
打赏
海报
巴中县第一次建闭路电视系统
从1976年10月,南龛坡5瓦黑白电视差转台开播到1986年底的十年间,巴中县的广播电视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中央制定“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
<<上一篇
下一篇>>